第二天,校園清靜不少。
裴宇航他們隨著“社教”小組下鄉(xiāng)了。
他們這一走,學校好像一下子松了口氣。
沒了領頭羊,校園重歸寧靜,備考的備考,上課的上課,各忙各的。
可惜好景不長。
接近五四青年節(jié)時,這批人便浩浩蕩蕩地返校了。
個個皮糙臉黑,但眼神里卻透出不同的光彩。
王小北轉(zhuǎn)向袁國慶,滿心好奇。
“在農(nóng)村都干啥了?”
他了解農(nóng)村現(xiàn)下的動蕩,但是具體情況不明。
袁國慶擺擺頭:“真不好形容。我們跟著工作組的人下鄉(xiāng),你猜怎么著,問題多得很……”
于是,袁國慶開始講述他們下鄉(xiāng)后的種種經(jīng)歷。
王小北在一旁靜靜聆聽。
“我們到了那里,工作組組長是教育局的,主要工作就是天天開會……”
王小北漸漸品出了味兒來。
這開會,無非是請以前特別窮的家庭,講講舊社會里的辛酸史。
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現(xiàn)代版《白毛女》。
本該是針對大隊長、公社主任這類人開展的教育,結(jié)果卻跑偏了。
袁國慶開了個頭,接著說。
“我們到了村里,主要任務就是走街串巷,收集百姓意見。你猜怎么著?那些社員一張口,全是……”
“有些人貪多占便宜,最后一調(diào)查,其實也就幾十上百塊的事……”
“裴宇航那組,據(jù)說查出了大筆的多吃多占,最后核實就60來塊錢,就這樣還得到表揚了……你說這叫什么事!
袁國慶越說,越是不滿。
王小北聽到這里,打斷了他:“接著說啊。你之前不是講,后來重點轉(zhuǎn)移到家庭狀況上了嗎?”
“是啊。公社那邊發(fā)現(xiàn)問題不對,就揪出那些有問題的家庭,到最后,會議就成了針對這些人的了……”
話音一落,袁國慶自己都皺起了眉頭。
聽他這么一說,王小北心里盤算起來。
按照袁國慶的說法,工作組起初確實是奔著正事去的,但后來事情就復雜了。
有了硬性的指標任務。
每個小組都得按時定量完成調(diào)查任務。
當然,確有不少人存在問題。
但一旦跟數(shù)字指標掛鉤,問題根源就顯露出來。
人數(shù)不夠咋辦?
人性本能避險。
于是大隊、公社上下到普通社員,不約而同地把問題家庭推向前臺。
“跟你們說,我們在農(nóng)村時,小組成績好得不得了,上面都表揚了……”
此時,裴宇航幾個正得意洋洋地炫耀著他們在農(nóng)村的經(jīng)歷。
袁國慶瞥了一眼,嘟囔著:“早知如此,我們也多報一點,就那點錢也能上通報表彰……”
話語里透著一絲不甘。
王小北聳聳肩,沒再細聽下去。
因為老賈過來了,先是關切地問了參加農(nóng)村“社教”工作的同學們的情況,對這次行動表示了肯定。
同時,學校也希望這些學生能選出一些典型案例做匯報總結(jié)。
既然裴宇航小組受過表揚,自然由他們來負責匯報,其他年級班級也不例外。
這樣一來,原本為了慶祝五四青年節(jié)的活動,成了工作匯報大會。
柯秋露等人準備的話劇,在校領導的引導下,顯得沒那么搶眼了。
鑒于活動的成功,學校決定暑期繼續(xù)派遣學生跟隨工作組深入農(nóng)村。
這樣既不耽誤學習,又能深化他們對階級斗爭的認識。
的確,學生們從農(nóng)村回來后,言行舉止明顯不同了。
學校,怕是要面臨新挑戰(zhàn)了。
……
時光悄悄流逝。
小西跟冬秀順利升入初三,王梅也如愿參加了高考,順利被中央音樂學院錄取。
不僅如此,與她同屆的周寡婦家的小秀,還有后院的向媛,也雙雙考入了大專。
也算是大學生了。
院子里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至少目前的趨勢看,院子里還在上學的孩子們,都有望成為大學生。
應該說,可能性極大。
大院仿佛被文曲星眷顧。
從去年始,大院里的高中生,無一例外,全數(shù)金榜題名,跨入大學門檻。
今年暑期,王小北安分守己,足不出戶。
更確切地說,近期他哪兒都不打算去了。
轉(zhuǎn)眼到了八月深秋,大院里熱熱鬧鬧地為王梅、小秀跟向媛三位大學生擺了宴席。
他們仨成了大院里最耀眼的明星。
“哎,他們家又出啥新鮮事了?”
雷大媽家此刻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王梅正忙著打包行李準備去上學,見到這場景,一臉疑惑。
張美英瞅了一眼,小聲嘟囔:“咱這大院現(xiàn)在可出名了,外頭都說咱這風水好,水土養(yǎng)人,飛揚他媽硬要讓孩子搬回來住,說將來準能上大學呢!
“真信這茬兒?”
王梅驚訝不已。
張美英認真頷首:“你可別不信,飛揚跟他妹幾個自從搬出去,成績可下滑了不少。非說這里的風水好。所以,他們老二家也想讓孩子過來,兩家為了這事爭執(zhí)不休呢!
一旁,王小北啃著綠豆冰棍,樂呵呵地看著。
家里幾個都考上大學,難免引人注目,加上先前防病措施得當,全家人都面色紅潤。
所以,給家家戶戶安排了井水。
即便如今,他也會時不時投些井水。
沒想到竟把大院變成了明星大院。
這可不是啥好事啊。
還真有人信?
肯定有人信。
不少人對此堅信不疑,不然怎么每年高考,有人燒香求神,有人膜拜“狀元樹”。
為了孩子多幾分,家長們不惜重金,各顯神通。
聽到這話,王梅探頭一看,淡笑。
“雷大媽這回怕是要犯愁了。我倒有個主意,讓他們掏錢,交生活費,這兩家跟吸血螞蟥似的,黏在雷大爺家不放!
張美英瞥了一眼,擺手說:“別人家的事你少操心。管好自己吧!
旁人家的瑣碎,她不關心。
王梅考上大學,她心中的一塊石頭也算落地。
雖說早有風聲說他們家孩子是大學苗子。
但畢竟只是說說,直到王梅真正拿到錄取通知書,這才算塵埃落定。
至于王小北,年級第一的寶座坐得穩(wěn)穩(wěn)當當,小西也是同樣出色。
冬秀的學校雖不太注重文化課程,可她的技能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就連家里年齡最小的小菊,也考進了女三中初中部,眼下正在軍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