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穆的宮殿中,秦王正襟危坐,聽群臣奏報西擊犬戎的戰(zhàn)果。
吞并西戎,拓地千里,這是可喜可賀的大好事。
但老秦人都看到了背后的隱憂。
世上有三種犬戎,一種是被殺了,一種是逃跑了,一種是既沒跑掉也沒殺掉但是隨時有可能跑掉或殺掉。
“君上,戎人與我國有血海深仇,數(shù)百年來害我國民,殺我國君,如今秦國勢強,戎人勢弱,自當(dāng)斬草除根,永絕后患,以此四十萬戎人頭顱祭奠先君!”
“臣贊同!四十萬戎人,大都是老弱婦孺,養(yǎng)之徒耗錢糧,而我國本就缺糧,多年來屢次向晉國購糧,若再增四十萬口,所需錢糧更多,若晉國不售糧與我,國內(nèi)必生饑荒!
“臣請奏,盡坑戎人!”
朝堂上,長年與戎人作戰(zhàn)的武將清一色支持斬殺戎人。
雙方的仇恨太大了!
秦人從立國開始,就一直在和戎人戰(zhàn)斗,光是國君都死了好幾個,更何況下面的將領(lǐng)、士兵、民眾。
好不容易打垮了戎人,肯定要把他們殺得雞犬不留。
但是,有遠見的文臣反對這么做。
“君上,中原諸國藐視楚國,稱其蠻夷,又鄙薄我國,以虎狼相蔑,若我國再坑殺四十萬戎人,必定被中原諸國口誅筆伐,君上與諸臣之名,怕是要登上《論語》。”
有頭鐵的武將喊道:“背一世罵名,得千秋之功,有何不可!”
“吾輩正愁不能青史留名!”
“都記某頭上!”
見罵名嚇不住這些大老粗,甚至讓他們變得更加激動,文臣立刻改變說辭。
“君上,我秦國地處西陲,國弱民寡,田地荒蕪,而今又得千里新疆,國愈大而民愈寡,正需移民實邊,開墾西域,興建城池,修筑邊防,防止戎人卷土重來!
“君上,《論語》有言,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若坑殺四十萬戎人,徒增四十萬墳塋,便是拓地千里,又有何益?”
“戎人久居苦寒,民風(fēng)剽悍,可擇其上者充軍,擇其中者充工,余者牧羊,無論男女老幼,皆可為國效力!”
“以老弱婦孺為質(zhì),其青壯者必效死力!”
這句話打動了國君。
四十萬戎人,這可都是財富啊,能給自己干活,給自己交稅的。
因為是戰(zhàn)俘,所以多干點活,多交點稅,很合理吧?
來年秦國就能多出許多羊,自己也能敞開的吃羊肉。
武將怒罵道:“不出十年,四十萬戎人變六十萬,不出二十年,六十萬變百萬,不出百年,戎人五百萬。到那時,這秦國究竟是老秦人之秦國,還是戎人之秦國?”
“對!我等將士浴血奮戰(zhàn),是為老秦人拓土開疆,不是把自己死了埋了給戎人騰地方!”
此時秦國還很弱小,國民剛剛跨越一百五十萬大關(guān)。
一下子摻進來四十萬戎人,確實是大問題。
一時間,坑殺的聲音又壯大起來。
國君也有些舉棋不定。
百年前,國相百里奚只是說了放棄稱霸中原,轉(zhuǎn)而稱霸西戎,卻沒有說真正稱霸西戎以后該怎么做。
也從來沒想過,“稱霸西戎”的夢想會在自己手中實現(xiàn)。
這驚喜來得太突然,有點措手不及。
而這時候,有人說了一句,“君上,若依《殖民說》所言,我老秦人生殖速度將會倍增,戎人蒙昧,不懂殖民之術(shù),人口增加有限,甚至還有可能不增反減……”
立刻有人醒悟過來。
想增加丁口很難,但是想減少丁口很簡單啊,老楊君干的事隨便挑出來幾件,就能把戎人禍禍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