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中年男子趕緊去備茶,石寬自己拉過一張椅子坐下來,指了一下中年男子的方向,說道:
“行啊,你們這是發(fā)展壯大,又添加人馬了。”
宋老大把搖椅旁邊的水煙桶拿過來,一邊往煙嘴里填煙,一邊說:
“來來回回就六七個人,不得多收點人,怎么辦大事啊。”
原來放西洋鏡的那四兄弟姓吳,也不知道他們的爹當初是怎么取名字的,老大叫吳東,老二叫吳西,老三叫吳南,老四叫吳北。剛才去備茶的是老二吳西,還在外面的是老三吳南。
這四兄弟經(jīng)常在集市頭空地上放西洋鏡,有一天他們出攤時,發(fā)現(xiàn)場地被人占了,是幾個外地來耍猴的。
被搶了場地,他們這一上午就沒收入了啊。這肯定不行,幾兄弟就上前要把耍猴的趕走。
耍猴的耍到一半,還沒拿盆子出去收賞錢,怎么可能會輕易收場。
兩邊的人就理論了起來,這種理論哪能理論得通啊,還不到幾句話,推推搡搡中,就動起了手。
耍猴子這邊人也不少,應該是一家人,一對夫妻,和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另外還有兩個十六七歲的小伙。常年在外面漂泊,他們都是拿有匕首防身的。剛打起來,耍猴這邊的就紛紛亮出了家伙。
吳氏四兄弟也不是省油的燈,能長期占這個位置放西洋鏡,那也是有兩下的。他們根本不怕這些耍猴的,抄起隔壁賣菜的扁擔和鋤頭,絲毫不示弱。
當時宋老大和江老二恰好走到了這里,見此情景,就在一旁觀看。
吳氏四兄弟和耍猴的一家打得難舍難分,兩邊都有人受傷,再打下去就會出人命,宋老大就讓江老二出來。
這種情況,就是要有人出來,不然雙方都放不下面子收場。江老二大喝一聲,雙方都各自停手,站在了一旁。
江老二也不費什么口舌,只是問了耍猴的一句,說知道什么叫強龍不壓地頭蛇嗎?
耍猴的出來跑江湖,哪能不明白這句話。說地頭蛇再強,那也要懂規(guī)矩,給討飯的人把飯要到手,再分上一杯羹也不遲。不等他們把錢收了就趕人,他們不服。
江老二眼疾手快,迅速的從夫妻倆手中奪過了匕首,“嗖嗖”兩聲擲出,扎在了耍猴人的籠箱上。那幾只猴子受到驚嚇全部聚攏在那里,看到匕首扎來,更是嚇得四散逃開,要不是有繩索綁著脖子,估計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耍猴人一家里的老頭,知道江老二是個狠角色,趕緊攔住了夫妻倆,以及那倆血氣方剛的少年。朝江老二打了個拱手,就默默的收拾家當,牽著猴子走了。
耍猴的走了,圍觀的人并不愿意散開呀,繼續(xù)在那里觀看,這個臉上有著長長刀疤的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宋老大伺機站出來了,朝大家擺了擺手,大聲的說,說他們是青龍幫的,維護安平縣百姓的治安。說大家做點小營生都不容易,被外地人搶了地盤,那還怎么活啊。以后出現(xiàn)這種情況,都可以到城南棺材鋪找他們青龍幫的人,他們青龍幫的人一定幫忙把外人趕走。還說這些街坊百姓,要是有什么爭端,以及無處說理的地方,也可以找他們青龍幫,青龍幫主持公道,站在道理的一邊。
圍觀的人一片轟動,紛紛叫好。這段時間城里發(fā)生的好幾件事,都是找到青龍幫解決的。
比如說東直門外擺粉攤的張老頭和錢寡婦,倆人的粉攤分別在街道的兩邊,又都是賣沙河粉。錢寡婦嗓門大,往往一些人都走到張老頭粉攤前了,被錢寡婦的吆喝聲吸引住,又過到這邊來。張老頭沉默寡言,憋了一肚子的氣,就會經(jīng)常在自己的客人被搶走時,拿出掃帚掃那一條街道,弄得塵土飛揚。
終于有一天,張老頭又拿出掃帚掃街時,錢寡婦端了一盆洗碗水迎面就潑來,水濺了張老頭一身。這還得了,張老頭揮著掃帚就朝錢寡婦打過去。
兩人就像火星一樣,扭打在了一起。積怨已久,誰都不愿意落敗,出手都很重,打得兩人臉上抓痕累累,衣服也撕破了。最后還是在街坊費了好大一番勁,才把人分開。
打架不分勝負,那就是還沒完啊,于是就鬧到警察局去。到了警察局,矛盾更加升級,已經(jīng)不是搶顧客的事了。
錢寡婦說張老頭耍流氓,趁亂摸她的胸,現(xiàn)在都還疼,估計還有手指印痕,要解開衣服給警察看。
張老頭就說錢寡婦憋壞,把洗屁股的水潑到他身上,讓他倒一輩子的霉。他要讓錢寡婦買布掛紅,鳴炮洗去晦氣。
這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清官也難斷啊。警察局哪想管這種事,就有人說讓他倆到南門棺材鋪去,那里有個青龍幫專門斷這種事。
錢寡婦和張老頭還真的去了,宋老大大概了解了事情,就對兩人說,逢單日張老頭擺攤營業(yè),錢寡婦關門睡覺,不得出來走動。反之雙日錢寡婦擺攤招攬顧客,張老頭不能出來騷擾。誰要是不服,就把兩家的攤位燒了,還要把人捆了扔進江里喂魚。
這個青龍幫的人不僅個個面相兇惡,還時不時拿出長槍在兩人面前擺弄。張老頭和錢寡婦哪里敢不同意呀,悶不吭聲就各自回家了。
還別說,各自擺一天的攤,就不需要搶顧客了,也少了一份勾心斗角的心,錢掙得和之前差不多,還隔天又得休息。兩個人眼不見心凈,也就相安無事了。
還有就是城外趙小娘一家,趙小娘丈夫是個軟蛋,公公婆婆年紀又大了些,身體還不好,在村里時常遭人欺負。
隔壁龍三一家就明里暗里的霸占趙小娘一家的田產(chǎn),這次去田里干活,拿鋤頭把那田基挖去一半,土填到了趙小娘家田的那一邊,那次去田里,又挖上一小半。一來二去,幾年下來,趙小娘家那僅有的一畝多田,就被龍三一家占去了一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