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變老的一個特征是,不知不覺中,總愛回憶。
龐炳勛就是這樣。
1941中原會戰(zhàn)期間,他駐軍河南林縣,動不動就給下屬訓話,說自己年輕時多能耐,10幾歲當兵,臨沂打板垣鋼鐵師團,打得他抱頭鼠竄,后撤90里閉城不出,一戰(zhàn)全國聞名,震驚中外,得了國民政府的最高嘉獎令……
這段故事,在他的24集團軍中,幾乎人人都耳熟能詳。
集訓時講,開會時講,給個別人談話時,還講。而且講的時候,還要衛(wèi)兵搬一塊兒磚頭放在自己腳下,墊平自己的瘸腿,以立正軍姿的講?凑l不注意聽,下去找他還再講一遍。
一次兩次大家還能聽進去,時間長了,大家耳朵磨出繭,一聽說他講話都害怕,軍中傳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總司令來講話。”
老漢空提當年勇,唯留嘴上昔日功。此時的龐,年逾花甲,駐防后方,因年邁體衰,變得心無斗志,老奸世故。表現(xiàn)之一,就是光說不做。
臺兒莊戰(zhàn)役中,老龐確實是打敗過板垣征四郎,但之后駐華北,當上河北省主 席和24集團軍司令后,他的心境就大變了。
山東臺兒莊之戰(zhàn),是他的外出援戰(zhàn)、抗日成名戰(zhàn),首次參加大規(guī)模的抗日會戰(zhàn),官兵有士氣,全國關注,此戰(zhàn)他是拼了十二分的力氣去打,打得一將功成萬骨朽。
而駐華北后,他第一次當上省主 席,主要任務變成了防守、穩(wěn)地盤。彼時華北,各種勢力錯綜復雜,有敵有我,有真有假,有政治有陰謀。
抗日,對這個老油條來說,就別指望了。
他的內(nèi)心想法是:抗不好就把自己的地盤抗沒了,還沒有完成國民政府交給的任務,所以啊,這個抗日,對我龐某來說,只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廉頗老矣……
二、岡村寧次的鬼主意
1941年7月,東京。
東條英機當上陸軍大臣后,第一個提拔的大將,就是一直在中國打仗的中將,岡村寧次,給他的新職是:華北方面軍總司令。
東條告訴他,華北的任務,是一個中心兩個手段。
一個中心就是擴大占領區(qū)即“治安區(qū)”,兩個手段一個是打,一個是拉。
打,就是掃蕩,拉,就是勸降。
這工作,岡村做得令大本營相當滿意。
他之前的華北方面軍總司令,是多田駿,以靜態(tài)防御為主,結(jié)果被我抗日軍隊打得焦頭爛額,手下一個中將阿部規(guī)秀命喪戰(zhàn)場,成為全面戰(zhàn)爭爆發(fā)后第一個命喪中國的中將,震驚國內(nèi)外。
所以,岡村此次上任,就吸取了多田的教訓。
他把幾年前在東北實施的那套戰(zhàn)術拿了過來,圈“人圈”,挖濠溝,封鎖村莊,阻斷抗日軍民 聯(lián)系,發(fā)起“百萬大戰(zhàn)”。
他還發(fā)明了“鐵滾掃蕩法”,一時間,華北“無村不戴孝,到處是狼煙”。
期間,岡村邀180個日本軍官來觀摩他的掃蕩新法,但意外被我軍成功伏擊,當場全殲,這令岡村臉面全無。其實這就是亮劍里面李云龍殲滅日軍觀摩團的場景。只不過亮劍里的場景是根據(jù)這個故事所虛構(gòu)出來的。
岡村掃蕩的同時,開始悄悄勸降。
其思路是:厚禮相勸,先禮后兵。
比如,在勸降閻氏晉軍時,當他聞聽對方提出要30個團的裝備,他立馬答應,讓人傳話給閻:給他50個團的裝備,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槍有槍,只要他投降。
口頭支票不繳稅,先易旗再說。投降后,就由不得他了。
按照這個思路,勸降工作進展很快。據(jù)岡村回憶,整個日中戰(zhàn)爭期間,非蔣嫡系的降日雜牌軍,共約40萬人,而華北就占了3/4。
岡村在回憶錄中說,這些地方軍,大多是各派系的舊軍閥,對國民政府未必忠心,所以誘降“非常奏效”。
其中最大的投降軍隊,就是24集團軍、河北省主 席龐炳勛。
三、孫殿英的壞主意
1943年4月,岡村寧次又調(diào)5萬人大掃蕩,其主要目標,就是久勸不降的24集團軍龐炳勛。
他兵分東西南三路,向太行山區(qū)的龐炳勛部撲來。
老龐故伎重演,一個字,跑。
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打不過我就跑,反正是不能倒。
他立即通知部下向陵川縣山區(qū)轉(zhuǎn)移。
4月底,龐炳勛的下屬、新五軍軍長孫殿英,在林縣輝縣交界地鹿嶺被日軍包圍,率先投降了日軍。
龐炳勛抵達林縣西部的蓮花嶺時,由于行軍緩慢,目標大,被日軍發(fā)現(xiàn),飛機一路轟炸。
龐瘸腿本來行動就不便,需要人用滑竿抬椅,此時更不便了。
然而,瘸腿上山逃命還不是最大的不幸。他最大的不幸,是煙癮,越急越緊張,越容易犯病。
傳說,之前孫殿英為了孝敬他,經(jīng)常給他吃大煙膏,漸漸就上癮了。
此次逃亡,孫殿英一降,老龐就岌岌可危。
4月29日傍晚,在陵川縣東九連窯附近,龐與一股日軍相遇,混戰(zhàn)中,龐軍大亂,抬轎的轎夫也不知道跑哪里了,剩下老龐和兒子、衛(wèi)兵幾個人,一起滾落山坡。
后來,在當?shù)厝罕姷膸椭拢麄儾卦诹税肷窖囊粋山洞上。
期間,有一個傳言的版本是:在山洞里,多日不抽煙的老龐大煙癮犯了,痛苦得掏槍自殺,被兒子攔住。
龐無奈寫下一書信,上書“殿英救我”,令衛(wèi)兵下山找孫殿英了。
孫殿英受日軍令,到山坡上去找龐,群眾見他是“自己”的軍隊,就告知了龐的藏身山洞。
就這樣,老龐被孫找到了。
勸降時,孫殿英先給老龐磕個頭,然后一手大煙膏,一手食物,說你只要投降,這些就給你。
龐一陣大罵。孫殿英滾了下來。
次日,一個日軍少尉又來勸降,龐走投無路,“半推半就”地跟他下山了。真是沒骨氣!
四、家人一句話,讓龐無地自容
在日軍占領地新鄉(xiāng),龐提了降日的4個條件:
①投降只投汪偽政府;②歸還自己被俘的軍隊;③保留自己的部隊番號;④不與國民政府的軍隊打仗。
岡村一聽,立諾。
對他來說,能有一個省長來投降,天大的喜訊!什么條件都可以答應,只要真投降。
因為,龐投降的輿論影響,始終太大了。
作為國民政府投日將領中級別最高的將領,岡村令日軍和日偽政府大肆宣揚,以惑人心。
一時間,打著“曲線救國”旗號的投日的軍隊大增,所謂“降將如潮,降官如毛”。
然而,相比全國抗日主流,降官降將無論數(shù)量還是實力,都只能說支流中的支流。有的即便降日,也未必真心。
龐炳勛在降日的5個月后,就開始策劃逃回黃河以南的第一戰(zhàn)區(qū)。被孫殿英告密后,起事失敗。
后來,河南會戰(zhàn)時,岡村寧次怕龐故伎重演,特把他請到北平好吃好喝“軟禁”起來,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才放他走。
據(jù)說,在北平,龐的女兒女婿來探望他,見他被軟禁,冷冷說了一句話,讓龐無地自容:
“你當年若能慷慨為國殉難,何等光榮,而今活著卻任人擺布,真不如死了的好。”
在民間,他成了“十大偽軍將領之首”一失足成千古恨,龐炳勛或許最能感受其中的苦澀了!
龐炳勛投降日偽后,國民黨進行了策反,曾密令龐炳勛以軍事演習為名,南渡黃河脫離日軍,并由洛陽戰(zhàn)區(qū)派原四十軍參謀長王瘦吾在滎陽縣境汜水附近、黃河南岸的棗樹溝設立聯(lián)絡處,負責接應龐炳勛渡河。但由于龐炳勛拖延了時間,被日軍發(fā)覺,取消了演習,并對龐炳勛嚴加防范,將其唯一的三十九師由新鄉(xiāng)附近的汲縣調(diào)往遠離新鄉(xiāng)的長垣縣,致使南返計劃落空。
1944年初,龐炳勛調(diào)任偽開封綏靖公署主任,并帶去一個獨立團。在此期間,龐炳勛既接待南京汪精衛(wèi)偽政府的官員,也接待重慶國民政府的官員,他的公署成了蔣汪合流的一個場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偽政府隨之垮臺。龐炳勛急忙致電蔣介石,表示戴罪立功,聽候發(fā)落。蔣介石復電慰勉并委以先遣軍司令,龐炳勛轉(zhuǎn)而又為蔣介石賣力,阻止八路軍進城對日軍受降。
10月,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發(fā)動內(nèi)戰(zhàn),進攻華北解放區(qū),國民黨第四十軍在邯鄲一帶被殲滅。該殘部逃回安陽后,龐炳勛便將他的四十軍(實際不足一個師)交出,與國民黨四十軍殘部合編,并拿出一部分款項,重新組建了一個師。此后,他不再擔任軍職,只任掛名的國防部咨議的虛銜,在開封閑居,不久遷居到四十軍防地新鄉(xiāng),后遷居鄭州和南京。
就在南京解放前不久,龐炳勛攜帶他的姨太太和一雙兒女,隨他的老部下李振清到了臺灣,居住在臺北市,與孫連仲合開一家餐館度日。
1963年1月12日,龐炳勛逝世于臺北,時年85歲。
雖然此人沒堅守初心,當了漢奸,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先前為國家所作出的貢獻是泯滅不了的。
但功過永不能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