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負心漢就是一個常常被痛斥的群體,他們始亂終棄、玩弄感情,用今天的話來講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渣男“。
而提到我國古代著名的負心漢,陳世美從知名度、負心程度上來講應該排在前列甚至首位。直至今日,在提到一個男人四處留情、辜負愛人時,人們還是會為其冠以陳世美的頭銜,可見其影響之大。
我們知道,許多戲劇小說里的人物都有著其歷史原型,如名著《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是歷史上有名的高僧玄奘法師,而孫悟空是以當年玄奘法師的隨從石磐陀為基礎,添加各種神怪形象才誕生。
同樣的道理,對于陳世美,有一種說法認為,在歷史上也有著他的原型,那便是順治年間的大臣陳年谷。
明天啟五年(1625),陳年谷生于湖廣均州城,也就是今湖北均縣一帶。和許多古代的孩子一樣,他從小立志于學、勤奮苦讀。
清順治八年(1651),陳年谷考中舉人,四年后,他又考中了進士,這之后,他被封為直隸饒陽縣的知縣。在地方上的三年,陳年谷懲惡鋤奸、勤政愛民、公正清廉,得到了百姓的愛戴,其政績也是十分卓著。
任期滿后,陳年谷升遷為吏部主政、郎中,得到順治帝的重用,并于順治十七年(1660)時曾被皇帝親自任命為陜西鄉(xiāng)試的主考官,又選拔了不少人才。
第二年,陳年谷又被皇帝派到地處西南的貴州省思仁道,擔任布政司參政、按察司副使。在民族關系復雜的貴州,陳年谷親自前往苗寨中視察撫慰,維護了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
這之后,陳年谷還曾回京,在戶部負責管理鹽政,到了康熙十年(1671),他更是升任戶部郎中、侍郎,為官半生,他始終兢兢業(yè)業(yè),實在是一位好官?滴醵(1684),年近花甲的陳年谷辭官回鄉(xiāng),數年后安詳離世。那么,這樣一位好官,為什么會成為成為戲劇中的負心漢呢?這事還得從順治十五年(1658)說起。
這一年,陳年谷的兩個昔日同窗胡夢蝶、仇夢麟進京找到他,想讓正在吏部做事的陳年谷幫自己安排個一官半職。
在古代,如果無法通過正常的科舉流程得官,也可以靠著“銓選“獲得候補資格。不過,當時能夠得到銓選資格也是需要捐錢和擁有舉人身份的,陳年谷的這兩個同窗游手好閑,如今都只是秀才,沒辦法被銓選。
于是,很有原則的陳年谷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只好給了些銀兩將其打發(fā)走。
然而,胡夢蝶、仇夢麟卻并不領情,對陳年谷十分不滿。在返鄉(xiāng)途徑南陽時,胡、仇二人看到有戲班子在唱《琵琶記》,此劇說的是,書生蔡伯喈與妻子趙五娘新婚不久,就被父親逼著進京趕考,結果高中狀元,在丞相的逼迫下,他又不得不迎娶其女為妻。
這之后,蔡伯喈的故鄉(xiāng)發(fā)生旱災,他的父母先后去世,而他寄回家的信又被騙走,導致聯系斷絕。
丈夫在京城音訊全無,趙五娘只好抱著琵琶沿路彈唱乞討,輾轉來到京城尋夫,最終,夫妻終于團聚,蔡伯喈也辭官回鄉(xiāng),與趙五娘一同生活。胡、仇二人看完戲后,便“靈機一動“,拿出陳年谷給他們的錢買通班主,要求更換人物姓名和劇情。
陳年谷年輕時曾經因為自己的名字是“年谷“,成熟時才美,于是自稱“熟美“,而他的妻子叫做秦馨蓮。
為了表示對陳年谷的不滿,胡、仇二人讓班主把男主角改名為陳世美、女主角改名為秦香蓮,并把劇情改為秦香蓮來到京城,陳世美卻不愿意與糟糠之妻相認。
后來,這個戲班子便帶著這個改編后的《琵琶記》四處演出,將陳世美的惡名四處傳播。
據說,后來一次此劇演出到一般,許多觀眾義憤填膺地表示要殺死陳世美,為了滿足觀眾需求,班主只好讓演出《陳州放糧》的包公也上場,將陳世美處死。因為包公是宋朝的官,陳世美也就成為了宋朝的狀元,此戲經過多次改編,最終成了著名的《鍘美案》。
其實,陳世美這個形象的最早登場是在明代萬歷年間小說《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中的“秦氏還魂配世美“一章,就是說早在明朝時就有了陳世美拋妻棄子的劇情。
所以陳世美是以清朝官員為原型的說法顯然是不對的,可以說,陳世美應當是一個純粹的虛構人物,是沒有歷史上的原型的。
至于被傳說是陳世美原型的陳年谷,自然并非是負心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