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記載:“涿郡劉備,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貧,與母以販履為業(yè)”。
眾所周知,劉備創(chuàng)業(yè)初期其實是一個賣草鞋的小人物,但是他的來頭可不小,乃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為此,劉備每逢介紹自己的時候,都不忘加上一句:“吾乃玄德,中山靖王之后”。這顯然成為劉備的一個金字招牌。
那么,為何一個皇室王族的后裔,卻混到這么慘的地步?這就要從人物的“源頭”——中山靖王劉勝說起了。
劉勝是歷史上有名的享樂王爺,中國國家博物館里的三件國寶都是從他的陵墓里發(fā)掘出來的。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和金縷玉衣這三樣?xùn)|西都是劉勝生前的平常物件,可見他的生活之奢靡。
后世的讀書人,也大都瞧不起劉勝,其他劉氏宗親也都嘲諷他。比如趙王劉彭祖罵劉勝為:“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稱為藩臣!
對此,劉勝毫不在乎的說道:“做王爺就應(yīng)該享受人生,那些繁瑣的政事交給下屬的官吏去辦就好了!
劉勝真的只是一個單純的“傻”王爺嗎?其實非也,他比任何人都要高明很多。
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他為了抵抗匈奴曾不惜數(shù)次傾盡全國之力。如此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自然會導(dǎo)致后防空虛,倘若此刻有藩王作亂,漢朝將極大可能陷入毀滅中。藩王勢大一直是各個朝代統(tǒng)治者頭疼的事情,為了保障能夠全身心的對付匈奴,藩鎮(zhèn)問題必須解決。
不過強(qiáng)行削藩也容易造成反彈,就比如漢景帝時期,曾采納晁錯的《削藩策》,先后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結(jié)果這一政策引起了眾多劉姓諸侯王的惶恐,于是楚王、趙王劉遂、濟(jì)南王等共計七位宗室諸王聯(lián)合起來,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叛亂。史稱“西漢七國之亂”。
雖然這次叛亂被平定,但是西漢為此也付出巨大代價,死傷者無數(shù)。為此,漢武帝借鑒了之前的經(jīng)驗,采用了剛?cè)岵?jì)的手段來進(jìn)行削藩。
漢武帝先是借助淮南王劉安謀反一事,以強(qiáng)硬的手段鎮(zhèn)壓淮南反叛。然后趁熱打鐵,非?焖俚卮驂毫伺c其有關(guān)聯(lián)的諸侯以及相關(guān)成員,并且以不敬之罪嚴(yán)懲眾多有能力的諸侯,使其沒有反應(yīng)時間。在此期間有上萬人遭到牽連,可見規(guī)模之大。眾諸侯各個風(fēng)聲鶴唳。
之后,漢武帝為采納朝臣主父偃的建議,實行了一個可以永久消除藩鎮(zhèn)勢大的手段——“推恩令”。
我們先來看一下“推恩令”的主要內(nèi)容: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
原本諸侯藩王的封地,都是全部交給嫡長子繼承人的,但是推恩令一下達(dá),就是允許諸侯的所有兒子都享有繼承權(quán),諸侯的兒子每一個都能分到土地。如此一來,諸侯的領(lǐng)地越來越少越來越少。
在漢武帝的一系列雷霆手段之下,沒有人會注意到,中山靖王劉勝除了喝酒玩樂之外,又多了一個新的“工作”——瘋狂生孩子。
很多人都認(rèn)為劉勝的這些行為(喝酒好色)是他的本性。事實果真如此嗎?
《資治通鑒》記載了一件事很有意思。
在施行推恩令之前,漢武帝就曾經(jīng)設(shè)置眾多限制藩王的政策。比如說他縱容大臣們對諸侯百般挑剔,時刻監(jiān)視諸侯們的一舉一動,并有權(quán)利對其進(jìn)行彈劾,各諸侯深受其苦,卻又無處訴說。
后來有一次劉勝與其他諸侯王去朝見漢武帝,在酒席上,劉勝聽到音樂突然哭了起來,漢武帝問他原因。劉勝引薦古代諸多典故,然后以此勸誡漢武帝不能太過重視朝臣們的謬言,卻疏遠(yuǎn)自己的血親。
這段話篇幅很長,因此本人就不加入文中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聞樂對》。
總之,劉勝的這番話非常奏效,惜字如金的《資治通鑒》專門描述了一下漢武帝得知此事后的反應(yīng):“上聽聞,亦哭言,曰‘然’,于是乃厚諸侯之禮,省有司所奏諸侯事,加親親之恩焉。”試想,一個酒肉王爺,能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將漢武帝都說動嗎?因此,劉勝的城府遠(yuǎn)非常人所見。
并且,劉勝雖然不務(wù)正業(yè),但是他沒有犯過一件傷人害命或者是奸淫擄掠的罪狀,而反觀文章開頭那位說劉勝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稱為藩臣的趙王劉彭祖,人品非常值得懷疑,《資治通鑒》正好有對劉彭祖的點評:“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共!
經(jīng)過《資治通鑒》的這兩件事,孰是孰非,想必大家都一目了然。
劉勝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他走的是蕭何晚年的路子。當(dāng)年蕭何為了打消高祖劉邦的顧忌,在晚年也逐漸放浪形骸,縱情聲色,表現(xiàn)出對權(quán)力的淡漠,這才保住了一命。
在當(dāng)時鶴唳風(fēng)聲的氛圍中,劉勝顯得格外不同,他每天過得優(yōu)哉游哉,從未遭受到任何打擊。這不僅和他的心性有關(guān),更重要的是他太了解自己的弟弟漢武帝了。預(yù)料到劉徹會鐵腕削藩的劉勝,早就設(shè)立了自己的人設(shè),并且從未崩塌。
之后在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后,劉徹更是將漢武帝的意圖看得明明白白:不是想讓諸侯封地越來越少嗎?那么劉勝就積極配合,生更多的孩子來瓜分自己的封地,如此一來封地就會越來越少,漢武帝的對劉勝的戒心也會越來越小。
劉勝積極配合劉徹的每一步操作,削藩他就不務(wù)正業(yè),“推恩”他就瘋狂生孩子。120個兒子一生下來,小小的中山國被分得稀碎,劉徹更加不會把他放在心上。如此一來,劉勝便高枕無憂了,他可以輕輕松松地過完自己的一生。劉勝在無聲無息中給足了漢武帝劉徹面子,以一種近乎自污的方式得到了保全。
而其他的諸侯,結(jié)局都不如劉勝,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權(quán)力,最終死的死傷的傷,很少有像劉勝這樣善終的。并且死后還能擁有極高規(guī)格的葬禮,陪葬品也都是一頂一的寶物。
以儒家的角度來看,劉勝的活法簡直淫靡無比,其實身處帝王之家的劉勝有著自己的無奈。他用一種異于常人的智慧,避開了漢武帝時期所有的險境。提前預(yù)知到削藩是一點,積極配合漢武帝是一點,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有自知之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地位、才華、謀略都和劉徹差著一大截,他也深深地明白槍打出頭鳥的道理。心比天高的淮南王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劉勝從來都不敢有非分之想。
有人說劉勝對自己的子孫不負(fù)責(zé),沒有為他們爭取到政治地位。中山國的地盤越分越小,到了劉備這一代,完全沒有一點貴族的樣子,劉備也只能去賣草鞋維持生活了。
這種說法是大錯而特錯的,在動蕩的時期,只有先保住命,才能要求地位。朝中那些口口聲聲說著要輔佐圣明的諸侯,那些自以為為子孫爭取地位的藩王,哪一個最終得到了保全呢?連命都沒有了,還談什么地位,還要什么前途?
古人云“兒孫自有兒孫的!,劉備雖然被推恩令坑苦了,但是他卻不甘墮落,召集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創(chuàng)業(yè),從而實現(xiàn)發(fā)家致富,建立蜀漢政權(quán),其成就是遠(yuǎn)超他的先祖劉勝的。
漢昭烈皇帝劉備,織席販履的他最終扛起了“興復(fù)漢室”的大旗。劉徹的天下分崩離析,縱使是天縱奇才的漢武帝也鞭長莫及。相反,拯救大漢江山的反而是當(dāng)時被人譏諷的劉勝子孫,這是不是一種諷刺?
中山靖王劉勝要是知道自己的子孫后代,竟然還撐起了漢朝末年的一片天,那是有多樂嘿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