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八戒,心腸不壞,八戒,八戒,心腸不壞………
明朝吳承恩寫的《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甚至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有巨大影響力,其中的唐僧四師徒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婦孺皆知,也是電影電視劇經(jīng)常演繹的經(jīng)典,尤其是其中的豬八戒,形象鮮明,雖然集各種缺點于一身,但是卻得到了大人小孩的喜愛,那么豬八戒的原型是誰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豬八戒的原型就叫朱士行,法號八戒,可以直接叫他朱八戒,也是一位出家僧人,而且由于他干了和豬八戒一樣的事情:西天取經(jīng)。
只不過他的故事比《西游記》中的西天取經(jīng)更壯烈,后來的唐玄奘是站在朱八戒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到達了天竺,取得真經(jīng)成就了一番偉業(yè)。
《出三藏記集》記載:朱士行為人“志業(yè)清粹,氣韻明烈,堅正方直,勸沮不能移焉!
朱士行生于公元203年,那時正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他出生地河南穎川(郡治在今天的河南禹縣)屬于曹操的魏國,連年的戰(zhàn)亂造成社會動蕩,這也對佛教的傳播帶來了契機,而朱士行則有幸成為中國第一位出家當和尚的僧人,佛教東漢時期傳入中國,怎么三國時期的人做了第一個僧人呢?確實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朱士行出生前的東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時期,相傳皇帝劉莊夜里夢到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大臣中有會周公解夢的說皇帝夢到的那是西方的佛祖,和咱們中原的神一個級別。漢明帝聽罷暗暗高興,于是派人去西方拜求佛經(jīng)、佛法,這幫人走到今天阿富汗一帶,遇到了兩位印度高僧拿著的釋迦牟尼佛白氈像,于是請求印度高僧到中國弘法布教,并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jīng)、佛像,十分高興,給他們在洛陽建了白馬寺,從此洛陽白馬寺便成了譯經(jīng)的道場。
一直到三國時期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洛陽主要就是印度和西域高僧譯經(jīng)的地方,同年年底天竺高僧曇柯迦羅到洛陽后,不僅譯經(jīng)還開始收徒弟傳教。隨著150多年的譯經(jīng)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已經(jīng)水到渠成,為擴大影響,曇柯迦羅請?zhí)祗煤臀饔蛏畵谓鋷熓诮洹.敃r中國北方絲綢之路一帶也有學習佛教的僧侶,但是都不正規(guī),尤其由于受“身體發(fā)膚受諸父母不可損傷”的傳統(tǒng)觀念都不剃發(fā),而佛祖釋迦牟尼出家時為了擺脫塵世的煩惱,剃光了頭發(fā),從此剃發(fā)就成了出家人的標志,而當時中國的僧侶就是佛教愛好者,沒有正規(guī)的受戒儀式和規(guī)范的僧侶戒律。
萬事開頭難,沒有人愿意做第一個正式出家剃度的人,就像第螃蟹很美味,但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卻被稱為勇敢者,西紅柿營養(yǎng)豐富,第一個吃它的人卻抱著必死的決心一樣,我們現(xiàn)在看剃個光頭沒什么,但是當周圍所有人都認為剃頭發(fā)會對父母帶來災難的時候,就沒有人愿意剃度出家。而這時朱士行站了出來,說了一句:我愿意!
這一天,47歲的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于佛祖面前,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為了讓震旦國(印度梵語中對中國的稱呼)銘記佛教的清規(guī)戒律,天竺高僧特意給朱士行取了個有紀念意義的法號:八戒!
八戒者佛家八戒: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八戒全稱“八關(guān)齋戒”、“八齋戒”,是為在家的善男信女們制定的,而朱八戒此時已經(jīng)出家,對他有更嚴格的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這些戒律非常嚴格,為朱士行這個中國第一個正式出家人取法名“八戒”,是為了警示在家念佛的人可以時刻記住佛家戒律,這種戒律最短可以只受一天,最長也可以終生持守,可以看出“八戒”是為了傳播弘揚佛法而精細取的名字,寓意深刻。
朱八戒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陽白馬寺鉆研、講解了10年的《小品般若》,因為用心體會他感到翻譯過來的佛經(jīng)中好多地方講解不通,這是由于當初翻譯的人多為天竺和西域僧人,漢語不熟悉或者把領(lǐng)會不透的內(nèi)容刪略了很多,造成了佛經(jīng)的缺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已經(jīng)57歲高齡的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西天取經(jīng)!
當時三國時期人的平均壽命也就40歲左右,周瑜被諸葛亮氣死的時候35歲,而諸葛亮也只活了53歲,朱八戒身體素質(zhì)再好,57歲也算高齡的人人了,公元260年朱八戒從雍州(今長安縣西北)出發(fā),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向西,路漫漫其修遠兮,即使是現(xiàn)在從西安到和田都沒有高鐵直達,對于一個57歲的老人來說,雖然沒有《西游記》里的妖魔鬼怪,但是沿途的土匪強盜還是不少,能到達千里之外的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一帶),除了毅力和信念,應該還有佛祖的保佑吧,后世《高僧傳》中對其的評價是八個字:志業(yè)清粹,氣韻明烈。
于闐是天山南路南道的東西交通要道,印度佛教經(jīng)由此地傳到我國內(nèi)地,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兩個派別,大乘在西域雖廣為流行,但于闐國王卻尊小乘為正統(tǒng),朱八戒在于闐抄錄《大品般若經(jīng)》的梵本,朱士行留居在于闐國,潛心抄寫佛經(jīng),一共抄寫了九十章,六十余萬字。后再欲派遣弟子弗如檀(于闐人)等十人將該經(jīng)送回洛陽,于闐國的小乘信徒卻橫加阻撓,將《大品般若經(jīng)》誣蔑為外道經(jīng)典,因此國王不許弗如檀出國。
這件事令朱八戒憤慨不已,所以主張以燒經(jīng)為證,誓言道:“若火不焚經(jīng),則請國王允許送經(jīng)赴漢土。”說完就將《大品般若經(jīng)》投入火中,真經(jīng)不怕火煉,火焰即刻熄滅,整部經(jīng)典卻絲毫未損。
于闐國王只好同意弗如檀等人出國,弟子弗如檀終于在公元282年將該經(jīng)送回洛陽,而也是這一年,朱八戒在于闐圓寂,享年八十歲,于闐沙門為其斂骨,鑄成舍利塔紀念。
元康元年(291年),無羅叉、竺叔蘭等人將佛經(jīng)翻譯成漢文,更名為《放光般若經(jīng)》。
朱士行作為中國第一位受戒剃度出家的僧人,獨自一人徒步去西域求取真經(jīng),比后來的唐玄奘早了300多年,只不過由于年齡和體能的原因,到了西域,而沒有到達天竺,而且由于法號“八戒”太經(jīng)典,導致后來吳承恩在創(chuàng)作《西游記》時,借用了他的名號和取經(jīng)經(jīng)歷,創(chuàng)作出了豬八戒這個藝術(shù)形象,我們在看《西游記》的時候,不要忘了豬八戒背后真實原型朱八戒的人生經(jīng)歷。
歷史上的朱八戒是中國第一位出家人!第一位去西天取經(jīng)的人,是一位讓人仰望的大德高僧!
我們要記住,八戒的功德比唐僧高多了!唐僧給八戒端茶遞水還差不多!
佛家八戒: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