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在王位繼承過程中,母以子貴固然多有,立子殺母的現(xiàn)象也曾存在過,主要流行于北魏建國初期,其實此種作法濫觴于西漢之武帝。
南北朝時,北魏皇室從漢朝沿襲了這個變態(tài)的制度:立子殺母;实塾腥舾蓚兒子,如果立誰為太子,他的親生媽咪就要被殺掉。因此,嬪妃們都不希望自己生的兒子太優(yōu)秀,以免立為太子,連累自己。但終究要選出一個太子來,必定有一個母親要倒霉,只有聽天由命了。
“立子殺母”所為何來?
原因很簡單,避免“主少母壯,女主獨居驕蹇”。
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年幼,當媽的年輕力壯,往往專權。這是有例可循的。漢高祖劉邦去世后,十七歲的劉盈繼位,政權就操縱在其母呂雉手中;莸鬯篮,又立了小皇帝劉恭和劉弘,亦先后被廢。呂后實際掌權達十六年之久。漢武帝劉徹年老時,想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其時劉弗陵只有五六歲,劉徹想起先朝呂后的事,決定先下手為強,找個理由把劉弗陵的親媽鉤弋夫人殺了。
漢武遺囑,令立太子劉弗陵,是為昭帝,而殺其生母鉤弋夫人,當時有人提出疑問,漢武帝說,往古國家所以變亂,往往是由于主少母壯。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沒有什么力量可以制約,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后事件嗎?對此,早有論者指出“自古帝王遺命多矣,要未有如漢武之奇者!
因此,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就比較典型地沿用了這個制度,效仿西漢,從建立那天起就堅持“立子殺母”原則。比如,道武帝的寵妃劉貴人就因為兒子拓拔嗣(后為北魏明元帝)被立為太子而死于非命;公元456年,年僅兩歲的拓跋弘成為皇太子,其生母李貴人被賜死,由當時的皇后馮氏撫養(yǎng)拓跋弘。馮氏視太子為己出,也算盡責。但吊詭的是,拓跋弘十二歲登基(是為獻文帝,北魏第六位皇帝),因為年幼,由馮太后當政。馮太后大權獨攬,開始看拓跋弘不順眼,命其禪位給更年幼的拓跋宏,后來甚至把拓跋弘毒死。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第七位皇帝)就位。事實上,“立子殺母”并沒阻止女人當政,只不過由皇帝的親媽換成了后媽。
到了北魏第八位皇帝,魏宣武帝拓跋恪時,七歲的元翊(元翊即拓跋翊,北魏第九位皇帝。此前,鮮卑姓氏“拓跋”改成了漢族姓氏“元”)被立為太子,其母胡太后竟然躲過一死,也許宣武帝感覺到了這個規(guī)矩的荒誕,才沒有認真執(zhí)行。其實,女人當政又有什么關系?毒辣的女皇誠然恐怖,但男性皇帝又有幾個好的?說來說去,都是他們自個兒家的事。他們立什么規(guī)矩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跟老百姓一毛錢關系都沒有。老百姓是否有好日子過才是根本。
從馮太后到孝文帝,他們在太和年間的這一系列改革被統(tǒng)稱為“太和改制”,也稱“孝文帝改革”。從太和十四年,也就是孝文帝親政之后的改革,一方面使得北魏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達到了巔峰,一方面正是因為“全面漢化”,使得北魏在孝文帝死后三十五年,便迅速滑入了滅亡的深淵。
因此,有人將北魏孝文帝稱之為鮮卑拓跋部的“一代雄主”,也有人將其稱之為鮮卑拓跋部的“千古罪人”。
那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究竟是英雄還是罪人呢?
答案很明確,不論是從鮮卑拓跋部來說,還是從整個中國歷史來講,北魏孝文帝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豪杰、一代雄主。
雖然因為他的漢化措施,使得鮮卑族放棄了固有的武勇,使得北魏迅速走向了滅亡,但是消亡了一個鮮卑族拓跋部,一個北魏帝國,給我們帶來的是什么呢?
帶來了一個在陳慶之口中“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钡谋蔽旱蹏。
帶來了一個出現(xiàn)了橫掃天下的普六茹那羅延(漢名“楊堅”)、出現(xiàn)了母儀天下的獨孤伽羅、出現(xiàn)了凌煙閣首席的長孫無忌、出現(xiàn)了一代文豪元稹的全新的漢化鮮卑。
相比于北魏帝國的覆滅,北魏皇族這樣的退場方式能到還不夠后世無數(shù)皇族羨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