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娘還鄉(xiāng)
杜秋娘本名叫杜秋,“娘”字是當時對女子的一種尊稱,就如“郎”字是當時對男子的尊稱一樣。杜秋娘出生在金陵,那可是六朝脂粉之地,秦淮河水養(yǎng)美女。杜秋娘長的很美,也許是對自己的容貌過于自信,也許是因為貧窮買不起胭脂,杜秋娘從來不施粉黛,“不勞朱粉施”......
和皇帝出身三六九等一樣,后妃們的出身也各不相同,有前朝皇室公主,或干脆就是前朝皇后,如五胡時劉矅的羊獻容。有貴族世家或地主土豪家的千金,這類最多,還有就是出身平民。
在平民出身的后妃中,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妻馬皇后可稱是名頭最為響亮的一個,但要說到傳奇性,唐憲宗李純歌伎出身的皇妃杜秋娘應(yīng)該是當仁不讓的。
讓人好奇的是,史料上關(guān)于杜秋娘的記載極少,倒是風流詩人杜牧曾經(jīng)寫下一首《杜秋娘詩并序》,讓后人在歷史的迷霧中或多或少了解一些這位傳奇皇妃的故事,在此先向杜牧之先生表示一下敬意。
杜秋娘其實本名叫杜秋,“娘”字是當時對女子的一種尊稱,就如“郎”字是當時對男子的尊稱一樣。杜秋娘出生在金陵,那可是六朝脂粉之地,秦淮河水養(yǎng)美女。杜秋娘長的很美,也許是對自己的容貌過于自信,也許是因為貧窮買不起胭脂,杜秋娘從來不施粉黛,“不勞朱粉施”,素面朝天,是個原生態(tài)美女。
杜秋娘家世已不可考,雖然在唐朝,京兆杜氏是有名的世家貴族,門第高貴,但從現(xiàn)有的資料上來看,杜秋娘應(yīng)該不是出身京兆杜氏的。杜秋娘雖然容貌傾國傾城,但因家庭出身不好,為了糊口,杜秋娘只好去做了歌伎,在江湖上飄泊渡日。
后來,唐浙西觀察使李锜出鎮(zhèn)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李锜是唐初名將淮南王李神通的后人,和李唐皇室的親戚關(guān)系稍遠。不過李锜治下多的是金銀珠寶,硬是用錢買通了唐德宗李適,深得老主子信任,讓他兼管江南漕運,這可是個人見人饞的肥差。李锜仗著自己有權(quán)有勢,又是個大財主,在江浙一帶胡作非為,山高皇帝遠,也沒人管得了這個老家伙。
李锜不僅人品差,而且是頭色狼,但凡民間有美色,他都不會放過。李锜聽說江南有位名伎叫杜秋娘,便花錢強行將杜秋娘買到府中,李锜一見如此絕色美女,差點興奮的吐血。
剛開始杜秋娘在李府的歌舞伎中并不顯眼,畢竟大家都想鯉魚跳龍門,沒兩招真功夫別想混出頭來。不過杜秋娘天生麗質(zhì),冰雪聰明,她除了能歌善舞,而且還會作詩。一次在宴會上,秋娘借著三分酒醉,邊舞邊唱自己寫的一首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本就是江湖飄零身,李锜雖然年紀足夠做她的祖父,但總是嫁雞隨雞,嫁誰跟誰吧。沒想到杜秋娘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倒不是這頭老牛,而是一個真正的天子--唐憲宗李純。
此時正逢唐德宗李適駕崩,李誦繼位,是為順宗。這位順宗皇帝因病體不佳,在位僅八個月就禪位給兒子李純,是為唐憲宗。李純是唐朝中后期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唐憲宗年輕氣盛,一登基就決心扭轉(zhuǎn)國內(nèi)藩鎮(zhèn)割踞的離散形勢,因而采取強制手段,試圖削減節(jié)度使的權(quán)利。他不甘心李家天下被一幫藩鎮(zhèn)霸著,決定鏟除這班惡霸,其中就包括李锜。李純想先禮后兵,下詔征浙西節(jié)度使李锜為尚書左仆射,名為升官,實際上是想奪去李锜控制的江浙富庶之地。李锜做慣了惡霸,當然不想進京做個清湯寡水的官,李锜一狠心,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的十月初五,扯旗造了反。
不過李锜有倚紅偎翠的本事,軍事上的能力卻基本等于零,勉強和朝廷的人馬打了幾個回合,一敗涂地。在十月十九日,李锜的部下又造了他的反,把他給活捉了,打包獻給了朝廷。
唐憲宗李純得理不饒人,敢造皇帝的反,是絕對沒有好餅吃的。李純下詔將李锜和他的兒子李師回斬于城西南大柳樹下,并且削奪了李锜的宗籍,李锜死的時候六十七歲。
按照慣例,大臣叛亂被殺,家屬女眷都要沒入宮掖,實際上成了皇帝的奴婢,杜秋娘就由此進了宮。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宮為奴。依據(jù)她的專長,宮中讓她仍舊充當歌妓。
其實,杜秋娘不僅才華橫溢,而且聰慧機敏。她趁著為唐憲宗表演歌舞的機會,再一次賣力地表演了她的經(jīng)典節(jié)目《金縷衣》。唐憲宗這時倒正是青春“少年時”,曲中那種熱烈的情緒深深感染了這位少年天子。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艷照人,氣韻絕佳,在眾多佳麗中獨具風采,況且此曲還是由她親自創(chuàng)作,才情也非同尋常,唐憲宗不禁為之心動,便冊封杜秋娘為秋妃。
杜秋娘在唐憲宗身邊,似乎既是愛妃,又是玩伴,也是機要秘書,幾乎占居了唐憲宗的整個身心。當大唐王朝逐漸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勸唐憲宗可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后宮,他說:“天下已平,陛下宜為樂!碧茟椬诖藭r還不到三十歲,而憲宗則自得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
做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憲宗寵愛,她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無不別具風韻,讓年輕的唐憲宗為之沉醉。春暖花開時,他們雙雙徜徉于山間水涯;秋月皎潔時,又對對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時,共同調(diào)教鸚鵡學念宮詩;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燈下對弈直至夜半。期間情深意摯,頗似當年楊貴妃與唐玄宗的翻版。然而,比起楊貴妃,杜秋娘又高一籌,她不僅與憲宗同享人間歡樂,而且還不著痕跡參與了一些軍國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為皇夫分憂解勞。
杜秋娘雖然出身歌伎,但她卻絕不是個花瓶,她也是有些政治才干的。李純性格剛毅,他打算以重典治天下,秋娘知道后就勸李純:“仁者無敵,當以仁德治天下,古之盛世,周成康、漢文景,皆可以為陛下所效仿,不宜學秦朝暴政!崩罴儧]想到這個小娘子居然有如此政治見識,大為嘆服。
杜秋娘深得唐憲宗的專寵,從這里可見一斑。幸而秋妃是個深明大義的女子,雖然拴住了憲宗的心,但并沒使他沉溺于享樂而忘卻國事,相反的倒是潛移默化地幫著他治國安邦。這種夫唱婦隨,同心協(xié)力的日子,又豈是一般的“折花”之樂。
誰想,元和十五年新春剛過,唐憲宗就不明不白地駕崩于中和殿上,年僅四十三歲,正值年盛體強之時。有人說憲宗是服食長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說是內(nèi)常侍陳弘志蓄意謀弒,然而當時宦官在朝中勢力龐大,也就無人膽敢往下追究了。二十四歲的太子李恒在宦官馬潭等人擁戴下嗣位為唐穆宗,改元長慶。
此時,進宮十二年,年已三十開外的杜秋娘,在宮廷中頗有聲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對她相當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風暴,并沒有影響她的地位,在某些軍國大事上,唐穆宗還經(jīng)常要聽取她的意見。
不久,杜秋娘被派為穆宗之子李湊的保姆,負責皇子的教養(yǎng),杜秋娘自己沒有孩子,便把一腔慈母之愛傾注到李湊身上。但唐穆宗李恒是個好色荒淫的皇帝,即位后,很快就沉迷于聲色游樂之中,藩鎮(zhèn)相繼發(fā)生叛亂,河朔三鎮(zhèn)再度失守,他都不聞不問。已做保姆的杜秋娘則在一邊冷眼旁觀。
長慶四年,不滿三十歲的唐穆宗竟又莫名其妙地一命嗚呼;年方十五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改元寶歷。這位小皇帝童心未泯,性躁貪玩,特別喜歡擊毬的游戲和在深夜里捕獵狐貍,天天帶著一班太監(jiān)東游西蕩,花樣百出,還不時地發(fā)一頓小皇帝脾氣,無緣無故地將身邊人痛打一頓,根本談不上操心國事。
寶歷二年臘月冬寒,唐敬宗夜獵回宮后,又與宦官劉克明及擊毬將軍蘇佳明等一伙人在大殿上酣飲。夜深酒醉,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燈火忽然被一陣狂風吹滅,待再點亮時,人們發(fā)現(xiàn)小小年紀的唐敬宗被弒于內(nèi)室,這時他還不過是十七歲。看到有機可乘,樞密使王守澄又與宮內(nèi)太監(jiān)內(nèi)外勾結(jié),保舉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宮即位,是為唐文宗。因唐文宗年幼不更人事,朝廷大權(quán)實際落在一幫大臣和太監(jiān)手中。
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杜秋娘眼看著李家皇帝一個個被太監(jiān)所害,又一個個在太監(jiān)操縱下登基,簡直成了太監(jiān)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在杜秋娘的悉心調(diào)教下,漳王李湊養(yǎng)成一副有膽識的個性,并立志要作一個有所作為的君王。眼看時機即將成熟,杜秋娘周密籌劃,與朝中宰相宋申錫密切配合,企圖一舉除掉王守澄一伙的太監(jiān)勢力,廢掉文宗,把李湊推上皇帝寶座。
無奈太監(jiān)的耳目眾多,雖然杜秋娘的計劃十分隱秘,仍然被王守澄有所探知。好在沒有什么把柄落在他們手中,自然不便嚴加處置,結(jié)果是李湊貶為庶民,宋申錫則謫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放歸故鄉(xiāng)潤州,結(jié)束了她這一段絢彩的“折花”歲月。
杜秋娘歸潤州后境況如何?
《新唐書·李德裕傳》說:“漳王養(yǎng)母杜仲陽歸浙西,有詔在所存問。”《舊唐書·李德裕傳》說:大和八年(834)李德裕至潤州,“奉詔安排宮人杜仲陽于道觀,與之供給……九年三月,左丞王璠、戶部侍郎李漢進狀,論德裕在鎮(zhèn),厚賂仲陽,結(jié)托漳王,圖為不軌”?梢,杜秋娘放歸潤州后,無親無戚,無兒無女,無家可歸,只能住在道觀中,靠官府供養(yǎng)。
李德裕在潤州時,她可能生活尚有保障。李德裕因“厚賂仲陽”之罪罷免浙西觀察使后,繼任官員即使想“供給”也有顧忌,她的生活一定是很艱苦的。
杜牧經(jīng)過潤州時,“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詩中說:“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清血灑不盡,仰天知問誰?寒衣一匹素,夜借鄰人機!
她要靠自己織布縫衣,而織布機卻要向鄰居借用,而且只能在夜間織布,她的窮困潦倒,百無聊賴,也就可想而知。
當年杜秋娘入宮之時,杜牧還是年僅五六歲的孩童,因隨祖父杜佑入朝,觀賞過杜秋娘的歌舞,也認識了這位多情的才女。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杜牧于太和年間在宣州宣歙觀察使幕中,還對杜秋娘十分關(guān)懷。太和十七年,杜牧孑然一身,路過鎮(zhèn)江,在金陵渡口恰遇韶華已逝、鬢發(fā)斑白的杜秋娘。朝廷多事,人世滄桑,一個是壯志未酬,浪跡天涯;一個是百劫千磨,終身報恨。故舊重逢,恍有隔世之感,杜牧一氣呵成長達一百一十三句的五古長詩《杜秋娘詩》并序。
開頭直道:“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共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秋持玉器碎,與唱金縷衣……”。
借記敘杜秋娘的經(jīng)歷,以抒發(fā)人生窮達變化不定,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慨嘆,表達了詩人在命運面前無可奈何的惆悵心情。此詩當即為張裕所贊賞,并寫題為《讀池州杜員外杜秋娘詩》一首:“年少多情杜牧之,風流仍在杜秋詞?芍皇情L門閉,也得相如第一詞!
自古女子的命運多掌握在別人手中,而出身寒微的杜秋娘,卻敢于憑著自己的才智向命運挑戰(zhàn),博得了一段輝煌的歷程,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秋娘也老了,關(guān)于秋娘還鄉(xiāng),杜牧寫的非常煽情:“四朝三十載,似夢復疑非。潼關(guān)識舊吏,吏發(fā)已如絲。歸來四鄰改, 茂苑草菲菲。清血灑不盡,仰天知問誰。”
她默默的看著藍天、白云,數(shù)著忽而南來,忽而北往的大雁。
也許她經(jīng)常北望,遠眺長安,那人世間最尊貴的皇宮,那里有她一生都難以抹盡的、刻骨銘心的記憶。這些記憶都化做一片片云朵,飄散在空中,慢慢的散去,不留一絲歲月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