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權(quán)體制下,太子是個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顯赫,身份尷尬,既是皇帝的寵兒,又是皇帝的憂患,如果擺不正位置,表現(xiàn)得太過鋒芒,皇帝說你不講政治,目中無君,甚至猜忌你圖謀不軌,搶班奪權(quán);那些覬覦儲君之位的兄弟們也會伺機使壞水,下絆子,明爭暗斗,趁火打劫,無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壓著,外有兄弟盯著,稍有不慎,觸犯天威,輕則受責、被廢,重則囚禁、被殺?傊,太子這差事最難干。
當太子,除了處處留心,加倍小心,還要做好論持久戰(zhàn)的準備。當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過去了;當幾十年太子,身體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歷史上,當太子超過二十年的不在少數(shù),有的身子弱,沒能熬過皇帝,如南梁蕭統(tǒng)、明朝朱標;有的因為受到猜忌,遭到構(gòu)陷,不是被殺就是被廢,如西漢劉據(jù)、唐朝李瑛、清朝胤礽。
與他們相比,唐朝李誦做了二十六年太子最終修成正果,成為歷史上做太子時間最長的皇帝。
李誦(761—806),唐德宗長子。大歷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詔立李誦為太子。李誦頗具文采,喜歡各種技藝學術(shù),擅長隸書,每逢唐德宗做詩賜給臣屬,必由李誦書寫。李誦的武功不錯,而且能處亂不驚。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涇原兵變”出逃奉天(今陜西乾縣),李誦“執(zhí)弓矢居左右”(《舊唐書》)。面對叛軍的圍逼,李誦“身先禁旅,乘城拒戰(zhàn)”(《新唐書》),帶領(lǐng)將士取得了奉天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一位曾經(jīng)幸運度過了26年儲君生涯的皇帝,一位藝術(shù)造詣頗深的皇帝,【據(jù)《舊唐書》記載:順宗之為太子也,留心藝術(shù),善隸書!恳晃辉谖粫r間半年有余,卻以“慈孝寬大,仁而善斷”治天下的皇帝,一位近50歲登基的年老新皇帝,一位因病失音,成為啞巴的皇帝,他就是唐朝第十位皇帝唐順宗李誦。
唐順宗李誦,唐德宗李適的長子,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臘月初二出生于長安;大歷十四年(779年)十二月詔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806年因病逝世,享年45歲,謚號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葬于豐陵(今陜西富平縣城東北約20公里處)。
言歸正傳,究竟是何原因?qū)е马樧诔闪艘淮鷨“突实勰?大家不妨來分析一下:
為太子期間,李誦親身經(jīng)歷了藩鎮(zhèn)叛亂的混亂和烽火,耳聞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在政治上逐漸走上了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誦只對一件政事發(fā)表過意見,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齡、韋渠牟為宰相。李誦“每候顏色,陳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時候,從容論爭,指出這二人不能重用。最終,裴、韋“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書》),故韓愈對李誦有“居儲位二十(余)年,天下陰受其賜”(《舊唐書》)之贊。
作為太子,作為大唐帝國的日后掌舵人,李誦對當時的國家、朝廷狀況憂心如焚。李誦雖然暗中關(guān)注朝政,經(jīng)常私下里與心腹之人談?wù)搰,但對諸多弊政卻無能為力。有話不敢說,有抱負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膽的儲君生活,使李誦精神壓抑,心理憂郁,身體狀況也很不樂觀。貞元二十年(804)七月,憂國憂民的李誦突患中風病,癱瘓在床,口不能言,遍訪名醫(yī)無效。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
李誦即位后,雖然臥病在床,但還是立即起用了王伾和王叔文,以及柳宗元、劉禹錫等人改革弊政。
名正言順地進行政治革新,史稱“永貞革新”。革新的主要內(nèi)容是: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兒,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現(xiàn)象;抑制方鎮(zhèn),收繳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quán),以期提高中央集權(quán);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quán),以期推出全新政局;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革除弊政最有影響力的是整飭宮市和五坊小兒的措施。所謂的“宮市”,是指皇宮的用度采買過去一直由專設(shè)的官吏負責的,早在唐德宗時,宦官就常以皇宮采集物品為名,對人民進行掠奪,稱為“宮市”;一些地方官員為了討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進奉錢財,有的每日進奉一次,借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極大,宦官則倚仗權(quán)勢強買強賣或者白拿強搶,百姓見了恨之入骨,俗稱叫“白望”。
李誦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廢除“宮市”,取消“月進”、“日進”,杜絕內(nèi)外奢侈腐朽之風,并減免了兩稅之外的一切苛捐雜稅,減輕人民負擔。白居易的名篇《賣炭翁》寫的就是這種情況。五坊即雕、鶻、鷂、鷹、狗五坊。在五坊服務(wù)的差役稱“小兒”,均由宦官擔任。他們以打獵為名,把捕鳥的網(wǎng)張在老百姓的家門口或水井上,借機敲詐勒索。此政令一出,百姓歡呼雀躍,高呼萬歲。
早在做太子的時候,李誦對藩鎮(zhèn)割據(jù),特別是宦官專權(quán)的禍害已有深刻的認識。為此,李誦選拔老將范希朝、韓泰掌管禁軍,并籌劃奪取宦官的兵權(quán)。限制宦官、藩鎮(zhèn)的措施,遭到了宦官集團和藩鎮(zhèn)勢力的聯(lián)合反對。當時,李誦的中風病已經(jīng)很嚴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決事,常居宮中施簾幃”(《資治通鑒》),許多革新的詔令都是通過內(nèi)侍太監(jiān)和后妃向外臣傳達,然后再頒發(fā)。這樣,就為俱文珍等權(quán)閹提供了反攻的借口。
當年八月,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聯(lián)合朝廷守舊派官員陰謀策動宮廷政變,打算擁立太子,廢黜李誦,以打擊革新派。與此同時,不少節(jié)度使也紛紛上表朝廷攻擊王叔文等人,與俱文珍等宦官內(nèi)外呼應,陰謀廢立。在一片反對聲中,李誦不得不讓太子李純監(jiān)國,不久又被迫禪位太子,自稱太上皇帝。唐憲宗即位后,二王等人紛紛下臺。憲宗隨即宣布貶王伾為開州司馬,王叔文為渝州司馬。不久,王伾死于開州,王叔文也于第二年被憲宗賜死。當時參與革新的主要人物韋執(zhí)誼被貶為崖州司馬,韓泰被貶為虔州司馬,韓曄為饒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劉禹錫為朗州司馬,陳諫為臺州司馬,凌準為連州司馬,程異為郴州司馬。至此,被貶的八人均到地方上任司馬,故后人又將這一事件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元和元年(806)正月,退位五個月的唐順宗李誦駕崩。李誦被李純尊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成為第一個初次加七字尊號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誦病死,享年四十六歲。
我們再來總結(jié)一下,李誦做了二十六年太子,他親身經(jīng)歷了藩鎮(zhèn)叛亂的混亂和烽火,也耳聞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因此他的政治態(tài)度是非常謹慎的,尤其是在他父皇面前,順宗總是三緘其口,更不敢妄斷非議。每逢在父皇跟前談事論奏,他總是嚴肅有余,即使對皇帝身邊親信的宦官,也未嘗假以顏色,他把個人的喜怒哀樂深藏心底,久而久之,多年儲君生活的壓抑,使順宗的心理極端憂郁,身體狀況也極度不樂觀。
于是于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順宗突然中風,失去了言語功能(即啞巴)。由于順宗臥病,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新春朝會都未能夠參加,可見病情惡化的嚴重性。盡管御醫(yī)、諸王大臣和皇親國戚多番輪流到其病榻前奉侍湯藥,最終也未能擺脫死亡的厄運。你說終于當了皇帝快熬出頭時偏偏得了病,當皇帝不足八個月就被搞下臺,退位五個月,便長辭于世,可謂人生悲催,命運多舛。然而,李誦卻是一個既有雄心又有才干的皇帝,在短短的八個月中,他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并試圖收回宦官兵權(quán),對唐朝影響巨大,其政績可圈可點,其膽略可歌可泣。韓愈稱贊他“性寬仁有斷,……寢疾踐祚,……而能傳政元良,克昌運祚”,并用一個“賢”概括了其短暫而偉大的執(zhí)政生涯。
在所有的唐朝皇帝中,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順宗實錄》。該書共5卷,作者是一代文豪、號稱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學家韓愈。有人認為作者韓愈和宦官俱文珍等關(guān)系密切,因而這一實錄中涉及宦官的文字語多回護,但畢竟是留下了有關(guān)順宗及其有關(guān)時期情況的第一手記錄,彌足珍貴。
他也是初次所加謚號字數(shù)最多: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太宗初次加的謚號為“文皇帝”,是一字謚,高祖初次加謚號為“大武皇帝”,是二字謚。后來的唐朝皇帝初次加謚號時,經(jīng)常是四字謚,再后又多五字謚,唐朝末年還有懿宗的謚號“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是七字。初次加謚就有七字,順宗是第一位!疤栒,功之表也”,用來表功明德,可是,這長長的謚號對于在位時間極短的順宗來說,又能有什么意義呢!
總之,順宗一生中,無論是性格還是行動,都充滿了悲劇色彩,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帝王史,能夠有幸成就一代啞巴皇帝,唐順宗李誦算是唯一的一個奇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