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的幽禁歲月,對太子朱和璧而言,不再是單純的懲罰,而是一場深刻的內(nèi)省與淬煉。
太子開始明白,御座之下,并非只有鮮花與贊譽,更多的是暗流、算計與不得已的殘酷。
他不再沉溺于臣子的阿諛,而是將更多時間用于研讀史書,尤其是歷代帝王本紀與權(quán)謀得失。
他反復(fù)揣摩父皇處理陸沉案、韓四水案時那看似矛盾卻又最終達成平衡的手段,試圖理解那隱藏在平靜水面下的巨大冰山。
這一日,天氣晴好,朱和璧的心境也稍顯平和。
他想起已有多時未曾向皇爺爺崇禎太上皇請安,便整理衣冠,帶著幾分敬畏與探尋,前往南宮。
南宮相較于紫禁城的莊嚴肅穆,多了幾分靜謐與滄桑。
崇禎退位后,在此頤養(yǎng)天年,平日里或讀書,或作畫,或與幾個老太監(jiān)對弈,鮮少過問外事。
朱和璧在太監(jiān)的引領(lǐng)下,走入崇禎的書房。
只見崇禎正臨窗而立,手中拿著一卷書,目光卻投向窗外那株蒼勁的古松,神情恬淡中帶著一絲看透世事的悠遠。
“孫兒朱和璧,給皇爺爺請安,愿皇爺爺圣體安康!
朱和璧恭敬地行跪拜大禮。
崇禎轉(zhuǎn)過身,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璧兒來了,快起來,到朕身邊來坐。”
他雖已退位,但自稱仍習(xí)慣用“朕”。
朱和璧起身,依言在崇禎下首的錦墩上坐下。
“孫兒近日閉門讀書,思索為君之道,常感困惑。今日特來向皇爺爺請教。”朱和璧誠懇地說道。
崇禎放下手中的書卷,饒有興致地看著他:“哦?有何困惑,但說無妨!
朱和璧斟酌了一下語句,道:“孫兒觀史書,常覺為君者,當(dāng)以仁德為本,寬厚待下,方能江山永固。然則……然則觀父皇理政,有時似乎……并非全然如此。譬如近日韓四水、胡斌之事……”
他沒有把話說完,但意思已經(jīng)很明顯。
崇禎聞言,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輕輕嘆了口氣,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段風(fēng)雨飄搖的歲月。
“璧兒,你覺得如今的大明如何?”崇禎忽然問道。
朱和璧想了想,答道:“回皇爺爺,如今大明,工商繁盛,鐵路通達,雖仍有不足之處,但總體而言,可謂海內(nèi)升平,國力日上!
“海內(nèi)升平……國力日上……”崇禎喃喃地重復(fù)了一遍,嘴角泛起一絲復(fù)雜的笑意,“是啊,比起當(dāng)年,如今確實可稱盛世之象了。那你可知,你父皇接手時的大明,是何等模樣嗎?”
朱和璧一怔,他出生時,父皇已然登基,雖也聽說過一些前朝舊事,但具體情形,并不十分清楚。
崇禎的聲音低沉下來,帶著一種追憶往事的滄桑:“那時節(jié),真真是大廈將傾,危如累卵啊……”
他緩緩述說,將一副血與火的畫卷在朱和璧面前展開:
“關(guān)外,黃臺吉的八旗鐵騎屢破邊關(guān),寧錦防線搖搖欲墜,遼東精銳損失殆盡,建奴叩關(guān)之聲不絕于耳,京師一日三驚!關(guān)內(nèi),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蜂起,席卷中原,糜爛數(shù)省,官兵屢剿屢敗,賊勢滔天!朝廷呢?國庫空虛,連賑災(zāi)、發(fā)餉的錢都拿不出來;黨爭酷烈,官員只知互相攻訐,無人實心任事;天災(zāi)不斷,北方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慘劇比比皆是……朕……朕那時,當(dāng)真是焦頭爛額,夜不能寐,只覺得這大明的天,下一刻就要塌下來了!”
朱和璧聽得心神震動,他雖然知道前朝艱難,卻沒想到竟是如此絕境!這比他讀過的任何史書描述的末世景象,都要具體和殘酷!
崇禎的目光轉(zhuǎn)向朱和璧,眼中閃爍著一種復(fù)雜的光芒,有痛悔,有無奈,更有一絲后怕的慶幸:“就在朕幾乎絕望,準備以身殉社稷之時,是你的父皇,當(dāng)時的太子朱興明,他站了出來。”
“他當(dāng)時,比你如今也大不了多少!背绲澐路鹣萑肓嘶貞,
“他沒有像其他勛貴子弟那樣驚慌失措,也沒有像那些清流文官那樣空談?wù)`國。他找到朕,只說了幾句話:‘父皇,國事至此,非戰(zhàn)不可。兒臣請率東宮衛(wèi),赴邊關(guān),與建奴決一死戰(zhàn)!若勝,可挽狂瀾于既倒;若敗,兒臣愿馬革裹尸,絕不辱沒朱家血脈!’”
“東宮衛(wèi)?”朱和璧驚訝道。
“是啊,東宮衛(wèi)。”崇禎嘆道,“當(dāng)時滿朝文武,無人看好,皆以為是以卵擊石。但朕,從你父皇眼中,看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決絕和自信。朕……朕當(dāng)時也實在是無人可用,無計可施了,便準了他所請!
接下來的敘述,讓朱和璧聽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朱興明如何和黃臺吉決戰(zhàn),如何面對種種困境,最終擊潰滿清。
關(guān)外局勢稍穩(wěn),朱興明馬不停蹄,立刻回師南下,鎮(zhèn)壓流寇。他吸取了以往官軍“剿撫不定”、“尾大不掉”的教訓(xùn),采取了“剿撫并用,以剿為主”的策略。
對李自成、張獻忠等巨寇,堅決打擊,毫不手軟;對那些被裹挾的流民,則予以招撫,分發(fā)田地,使其安居。
他指揮若定,調(diào)度有方,麾下將士用命,接連取得大勝,最終將席卷天下的流寇之亂,硬生生地鎮(zhèn)壓了下去!
“……那一仗又一仗,打得太艱難了!背绲澋穆曇魩е唤z哽咽,“你父皇身上,至今還留著好幾處箭傷刀疤。但他硬是咬著牙,撐了過來!是他,在社稷傾覆之際,力挽狂瀾,驅(qū)逐韃虜,平定內(nèi)亂,將這破碎的山河,重新拼接了起來!也是他,登基之后,不辭辛勞,銳意改革,才有了你今日所見之‘海內(nèi)升平’!”
朱和璧早已聽得呆了,他怔怔地坐在那里,腦海中仿佛看到了父皇當(dāng)年在尸山血海中縱橫馳騁、在朝堂之上嘔心瀝血的英姿。
他從未想過,如今這位沉穩(wěn)如山、偶爾顯得過于嚴苛的父皇,竟然有著如此波瀾壯闊、堪稱傳奇的過去!
與父皇當(dāng)年面臨的絕境和創(chuàng)下的功業(yè)相比,自己之前那點所謂的“監(jiān)國理政”、“仁德裁決”,顯得是何等的幼稚和可笑!
一股前所未有的敬意,如同洶涌的潮水,瞬間淹沒了他的心房。
對父皇的埋怨、不解,在此刻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折服與自豪。
“現(xiàn)在,你明白了嗎?”崇禎看著孫子臉上震撼與醒悟交織的神情,語重心長地說道。
“為君者,仁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力!是魄力!是能在危難之際扛起江山社稷的擔(dān)當(dāng)!你父皇的‘不仁’,有時是為了更大的‘仁’;他的‘嚴苛’,是為了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太平!這偌大的王朝,看似穩(wěn)固,實則暗藏洶涌,離不開他那雙有力的手來掌舵啊!
朱和璧重重地點了點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孫兒明白了!皇爺爺教誨,孫兒銘記于心!孫兒定當(dāng)以父皇為楷模,刻苦砥礪,不再辜負父皇的期望!”
從南宮出來,朱和璧覺得自己的腳步都沉穩(wěn)了許多。
他抬頭望向乾清宮的方向,目光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崇敬與堅定。
他知道,自己未來的路還很長,需要學(xué)習(xí)的東西還有很多。
而父皇那座巍峨的身影,將永遠是他前行路上,最明亮的燈塔和最堅實的依靠。
朱興明也知道,自己這個兒子他需要更多的磨練,需要真正理解這帝王之位的重量,以及隱藏在仁德表象之下,那不可或缺的鐵腕與決斷。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己的悉心教導(dǎo),也離不開他自己的悟性與努力。帝國的未來,終究會交到他的手上,但他必須證明,自己已經(jīng)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