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了!”一聲怒喝打斷了他,并非來自朱興明,而是來自一直沉默不語的崇禎!
只見崇禎臉色鐵青,胸口劇烈起伏,眼中是壓抑不住的怒火與一種近乎悲愴的失望!他猛地站起身,由于激動,身體甚至有些搖晃,朱興明連忙伸手扶住他。
崇禎甩開朱興明的手,幾步走到跪在地上的吳有德面前,手指顫抖地指著那些招牌,聲音因為極致的憤怒而嘶。骸罢R劃一?吳有德!你睜開你的狗眼看清楚!這黑底白字,像什么?!這像不像給人出殯用的靈牌?!?!你把朕……你把皇上太后的南巡,當成什么了?!喪事嗎?!”
他積壓了一路的見聞——那消失的乞丐、那冷清的街道、那粉飾的墻壁、尤其是這觸目驚心的“靈牌”招牌——所有對新政的欣慰,對兒子治國能力的肯定,在這一刻,都被眼前這愚蠢至極、諂媚至極的官員徹底點燃,化作了滔天怒火!
“你為了你那點可悲的政績,為了討好上官,為了所謂的‘市容’,就敢如此勞民傷財,如此踐踏民間煙火氣,如此……如此不祥地迎接圣駕?!誰給你的膽子?!你的圣賢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嗎?!你可知民間疾苦?!你可知陛下三令五申,嚴禁此類行為?!”
崇禎越說越氣,回想起自己當年被無數(shù)此類阿諛奉承之徒包圍,以致閉目塞聽的慘痛經歷,一股血氣直沖頭頂。
他猛地抬起手,在所有人驚愕的目光中,用盡全身力氣,狠狠地扇在了吳有德那堆滿諂笑的臉上!
“啪!”
一記清脆響亮的耳光,在寂靜的街道上回蕩。
吳有德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巴掌打懵了,整個人歪倒在地,捂著臉,難以置信地看著暴怒的太上皇。
他完全不明白,自己精心準備的“大禮”,怎么會引來如此雷霆之怒。
周太后和沈皇后也嚇了一跳,她們從未見過崇禎如此失態(tài),如此震怒。
朱興明看著眼前這一幕,心中亦是怒火中燒,但更多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他知道父皇為何如此激動,因為這等官場積弊,如同跗骨之蛆,難以根除!
他上前一步,扶住因激動而氣喘的崇禎,沉聲道:“父皇息怒,保重身體要緊。此等蠢吏,兒臣自會處置!
他轉向癱軟在地、面如死灰的吳有德,目光如萬年寒冰:“吳有德,你可知罪?”
“臣……臣知罪!臣知罪!”吳有德此刻才真正意識到大禍臨頭,磕頭如搗蒜。
“你罔顧朕旨,勞民傷財,粉飾太平,更以不祥之物沖撞圣駕,其心可誅!來人!”朱興明厲聲喝道,“摘去他的烏紗帽革去官職,鎖拿查辦!交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司會審,從嚴議處!清源縣一眾涉案官員,一并拿下!”
如狼似虎的侍衛(wèi)立刻上前,將癱軟如泥的吳有德及其屬官拖了下去。
其實這件事皇帝本不必如此動怒,只是崇禎年紀大了。
朱興明不想父親生氣,這才將此官革職。
崇禎憤怒不已,還是周太后催促眾人繼續(xù)南下,崇禎的心情才好了許多。
一路上,朱興明與崇禎的心情都頗為沉重,清源縣令吳有德的所作所為,如同一根刺,扎在心頭,提醒著他們革新吏治之路的漫長與艱巨。
沿途的風景依舊在展現(xiàn)著新政帶來的變化,但兩位帝王的目光,卻更加銳利地審視著這片土地上的細微之處。
這一日,車隊行至河北與河南交界處的新泉縣地界。
時值午后,陽光熾烈,官道兩旁的田野顯得有些干燥,土色偏黃,與之前路過的一些水網密布、綠意盎然的州縣相比,這里的植被明顯稀疏許多,透著一股貧瘠的氣息。
然而,與這略顯荒涼的景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官道附近一片坡地上熱火朝天的景象。
只見成百上千的百姓,男女老幼皆有,正聚集在那里,揮汗如雨地忙碌著。鋤頭起落,畚箕穿梭,號子聲、鐵器與石塊的碰撞聲、人們的吆喝聲混雜在一起,匯成了一曲充滿原始力量與蓬勃生氣的勞動交響。
“停車。”朱興明再次下令,眉頭微蹙。
如此大規(guī)模的民眾聚集勞作,是尋常的農事,還是……徭役?他記得朝廷近年雖有興修水利之策,但也強調愛惜民力,嚴禁過度征發(fā)。難道這新泉縣,也敢頂風作案?
車隊緩緩停在路邊的高地上,眾人下車,遠遠望去。
只見一條初具雛形的水渠,如同一條土黃色的巨蟒,蜿蜒在坡地之間。無數(shù)民夫正在挖掘渠身,將泥土運走;另一部分人則在已經挖好的渠段兩側,用大小不一的石塊仔細地壘砌護坡。
場面雖然繁忙,卻井然有序,并未見到常見的、手持皮鞭呼喝呵斥的胥吏。
崇禎也瞇著眼仔細觀察,他歷經世事,對民間疾苦感觸尤深。
他注意到,那些勞作的百姓雖然衣衫襤褸,面有菜色,但神情卻并非麻木或痛苦,反而帶著一種專注,甚至隱隱有一種期盼。
他們互相協(xié)作,年輕力壯的負責挖掘搬運重物,老人和婦女則負責清理碎石、遞送工具,甚至還有一些半大的孩子,提著瓦罐給大人們送水。
“怪哉,”崇禎喃喃道:“觀此民夫,不似被強征而來,倒像是……在為自己家事忙碌。”
就在這時,朱興明目光一凝,指向水渠中段一個尤為忙碌的地方:“父皇,您看那里!
眾人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那段水渠旁,聚集的人似乎更多。
而在那群人中,有一個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那人同樣穿著一身沾滿泥漿的粗布短打,頭上戴著斗笠,看不清面容,正彎腰奮力抱起一塊看上去頗為沉重的青石,小心翼翼地往渠壁上方傳遞。他的動作并不比周圍的民夫熟練,甚至顯得有些笨拙,但那奮力而認真的姿態(tài),卻與周遭環(huán)境融為一體。
更讓人驚訝的是,當那人直起腰,抬手用衣袖擦拭額頭的汗水時,露出了腰間懸掛的一枚小小的、同樣沾滿泥土的木牌——那是官員身份的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