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這次滿清決定豁出去了。反正,已經(jīng)無路可走了。
打一仗,或許還有逆襲翻盤的機會。
遼東戰(zhàn)場,黃臺吉說干就干。他集結(jié)了八旗兵力,開始準備對關寧錦防線發(fā)起進攻。
黃臺吉很聰明,他做了兩手準備。他知道拿不下,那就佯攻一下取道蒙古。
但戰(zhàn)場的事風云變幻,萬一明軍不堪一擊,那就直接搗毀他們的關寧錦防線,徹底把遼東據(jù)為己有。
八旗騎兵的好處就是,他們不怕失敗。明軍的每次戰(zhàn)敗都會傷亡慘重,而對于八旗騎兵來說,戰(zhàn)敗傷亡則要小得多。
這就是騎兵的優(yōu)勢,為什么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滿清和大明大小戰(zhàn)事數(shù)百場。好幾次,清軍都是大敗,可他們依舊會起死回生。
就是因為騎兵戰(zhàn)敗的時候,他們會依仗機動優(yōu)勢,迅速的逃跑。
但是明軍不行,輜重后勤補給,以步兵為主力,一旦戰(zhàn)敗很長時間緩不過來。
清軍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們本就一無所有,也就不怕輸。
黃臺吉。這次進攻關寧錦防線也只是佯攻,為的是平息一下國內(nèi)的輿論。以免那些好戰(zhàn)的八旗主將心生怨言,讓他們打一仗,知道明軍的厲害。
真正的目的,是繼續(xù)繞道蒙古,避開關寧錦防線。當然也不是直取中原,而是進兵陜西和山西兩地。
到時候兵分兩路,自己和多爾袞帶兩路大軍襲擊大明。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不但可以在陜西和山西大撈一把,將來和大明談判的時候就有了更多的籌碼。
錦州外圍防線發(fā)現(xiàn)敵情,洪承疇不敢怠慢。
關寧錦防線開始備戰(zhàn),祖大壽真手機錦州。洪承疇一方面緊急調(diào)動兵馬防御,另一方面,八百里加急,火速上報京城。告訴崇禎皇帝,建奴有大動向,準備對錦州方向展開進攻。
不得不說黃臺吉確實是個短兵相接的天才,這一次黃臺吉的意圖,就連朱興明都沒有看出來。
此時的黃臺吉冒險進攻遼東,確實大出朱興明意料之外。不過仔細想想絲毫也沒有什么稀奇,如今小冰河時期大明的日子應很難過,滿清的日子加倍的難過。
情急之下的黃臺吉此時發(fā)動進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朱興明總是心中難安,這不像是黃臺吉的打法。
北京城也是吵翻了天,建奴來犯這還了得。出兵,成了大多數(shù)臣子們的選擇。
大概是覺得自己吃了幾天的飽飯,如今的國庫中有著為數(shù)不多的資本。勉強的,能打一場小規(guī)模戰(zhàn)爭。
本著打仗反正花的又不是我的錢的原則,大多數(shù)臣子建議,調(diào)撥京城三大營的軍隊,奔赴遼東和建奴大干一場。
仰成祖皇帝之余烈,帶領三大營,和遼東軍匯合。爭取一舉滅掉建奴,永除后患。
且不說大明的國力能不能支撐住這樣的一場戰(zhàn)爭,這些沒打過仗的言官們出兵的方式也有些匪夷所思。
黃臺吉有那么容易對付,大明也不至于為其所累了。萬一三大營北上,京城防御空虛。到時候黃臺吉再打到北京城下,拿什么防御。
少數(shù)帶腦子的,終于開始堅決反對。
“萬歲,三大營乃京城防御之根本,萬不可輕易調(diào)動。且勞師遠征,咱們糧草難以為繼,臣建議暫時觀望!
“臣也是這個意思,京城防御不可失。洪承疇只是說建奴來犯,這來了多少人,多大的規(guī)模并沒有說清楚!
崇禎“嗯”了一聲:“太子何在!
朱興明站出:“兒臣在。”
“你有何看法?”崇禎淡淡的問道。
朱興明看了幾眼那幾個言官:“父皇,兒臣以為,趙大人和李大人純屬放屁。宋大人和田大人腦子被驢踢了,孫大人兒臣以為他是建奴派來的細作,不然為什么要出此下策害我將士性命!
言官是群什么人呢,大明朝的言官們懟天懟地懟空氣的。有時候他們的言論堪稱奇葩,可他們依舊是樂此不疲。
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言官的的職責就是監(jiān)督和上諫。他們打著忠言逆耳的幌子,大明朝的言官們尤其的肆無忌憚。
雖然他們也知道,有時候自己提出的建議根本不切實際,甚至堪稱奇葩?伤麄儾辉诤,只要是和皇帝唱反調(diào),和別人對著干。這就顯得自己不畏強權,顯得自己忠心耿耿。
要命的是,作為一個皇帝往往還對他們無可奈何。你弄死一個,他們還樂意之至。
被皇帝弄死,對他們來說是個莫大的榮耀。可以名揚天下不說,明朝那些大噴子會紛紛把他當成榜樣來頂禮膜拜。
這樣,皇帝弄死一個言官,他雖死猶榮的不但揚名天下,還賺得了光環(huán)和名譽。而黑鍋,則都讓皇帝給背了。
在大明一朝,言官們的職責就是挑刺或者罵人,而且對象極其廣泛,從皇帝到七品小吏,從國家大事到個人隱私,都可以拿來噴,拿來罵。
言官們懟人主要內(nèi)容可以歸為三類:其一, 說別人不能說的話。其二,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其三,說要掉腦袋的話。
大明朝的言官如此的囂張,這就歸咎于太祖皇帝朱元璋,為了網(wǎng)羅人才,朱元璋下詔:監(jiān)察部門的監(jiān)察御史無論說的什么都不能夠定罪,也就是言者無罪。
所以很多時候皇帝的舉動并不自由,雖然決定權在自己手里,但是要讓人不議論不發(fā)牢騷是很難的。
比如說崇禎吧,國祚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真的就沒有翻盤的機會了么?
有,而且很多。
即便是到了最后,崇禎依舊有大把的機會。比如他想遷都南京,言官們說不可。他想過和黃臺吉議和,言官們說不可。李自成快打過來了,他想送老婆兒子去南京,言官們說不可。
若是崇禎皇帝執(zhí)意遷都南京避敵鋒芒,當時國內(nèi)還有百萬的各地勤王之師,就像是中唐時期,大明未必就沒有翻盤的機會。
可惜,這些言官大噴子們,把崇禎皇帝所有的退路都給堵死了。這也是為什么,崇禎臨死之時恨恨的說文臣皆可殺的原因之一。
而朱興明身為一個太子,連皇帝都不敢去招惹的言官,他竟然口出臟言,對他們極盡羞辱。
這一下,朱興明算是捅了馬蜂窩了。
大明王朝的言官,個個都是愣頭青。而且,他們這些言官們還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