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蟲們實在是太多了,甚至于滿朝文武,沒有幾個是屁股干凈的。
崇禎想用雷霆手段,震懾群臣。
之前朱興明也干過這事,而且也跟崇禎提議過。只是,當(dāng)時的崇禎并沒有多想。他總覺得,查抄官員的錢用來充斥國庫,是亡國之舉。
朝廷居然窮到要查抄官員的家來充公國庫了,這樣的朝廷,哪還有官員肯為你效力。這不是動搖國本,引起朝局動蕩么。
大明王朝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只是皇帝領(lǐng)著數(shù)以千萬計的體制內(nèi)官員組合起來的。你對自己人動手,莫不是嫌自己命長。
這種事不能太急,要三思而行。朱興明也曾覺得,若是過于急躁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yīng)。官員人人自危,朝政體系面臨癱瘓。
京城官員的貪污盤根錯節(jié),案子查的太大牽連太廣,會出大事的。
崇禎一直在擔(dān)心,朱興明也曾擔(dān)心過。亂世當(dāng)用重典沒錯,可萬萬不能操之過急。
實際上,崇禎和朱興明都錯了。從查抄朱純臣和張縉嚴(yán)來看,似乎在朝中并沒有引起多大的震動。
大概是,這些做臣子的都心里有鬼。朱純臣和張縉嚴(yán)貪贓枉法的事,他們并沒有人敢站出來多說句什么。這罪名換成誰都是死定了,這個時候你再站出來為此二人求情,莫不是你和這二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成么。那好,讓錦衣衛(wèi)查查看看。
太祖皇帝朱元璋殺了十五萬貪官,朝中的多少社稷重臣都被殺光。可是,也并沒有引起朝局動蕩。
當(dāng)然,這源自于朱元璋的個人魅力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盡管朱元璋殺了這么多官員,可是旁人依舊畏懼于他的威名,無人敢造反。
崇禎一朝的大權(quán)并沒有旁落,軍政大權(quán)依舊在皇帝一人手里。 他殺貪官,懲治貪污,似乎也沒有什么不妥。
嘗到了甜頭的崇禎皇帝,覺得這是個不錯的辦法。這些貪官污吏,簡直就是一只只待宰的雞。這才查了兩個官員,就撈了足足五百多萬兩銀子。
看看滿朝文武這些狗官們,若是把他們挨個宰了,那豈不是發(fā)財了?
宰了他們,朝政怎么辦。
這個好辦,大明王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員。殺了一批,再招一批便是。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崇禎皇帝的心中醞釀。他在考慮著,什么時候把太祖皇帝剝皮萱草的刑罰,拿出來試試。
朱元璋在對待官員貪腐的問題上常常法外用刑,其中的典型就是剝皮實草,但是,此刑罰在《大明律》中并無規(guī)定,朱元璋創(chuàng)設(shè)以法律《大誥》的形式,此刑罰的適用范圍是貪腐官員,將剝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門門口或者當(dāng)?shù)赝恋貜R的門口,用以警告繼任官員,切勿貪贓枉法。
這種酷刑,對于官員們的威懾力的強(qiáng)大的。有明一朝,朱元璋時期官員是相對最清廉的。
朱元璋在對待貪腐的問題上有多直接,比如建昌縣知縣,接受四百貫鈔,凌遲處死;開州知州貪贓害民,地方耆老百姓赴京告發(fā)他,他讓手下在途中將告狀的百姓抓回去關(guān)押致死,事發(fā),被處以梟令示眾;德安縣縣丞,收受下面里長送的羅、絹、布共十匹,鈔八十貫,知府前往抓他,他居然還拿一把鐵叉拒捕,被凌遲處死;萊陽縣丞收贓一百貫,凌遲處死。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湖廣,沒了后顧之憂的朱興明。開始著手命令十二團(tuán)營繼續(xù)西進(jìn)四川,他決定就此拿下四川,徹底剿滅張獻(xiàn)忠的有生力量。
進(jìn)攻四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不是隨便說說的。
巴蜀地區(qū)是地理上最隱密、最安全的江山,其主體四川盆地素稱“天府之國”。環(huán)顧四周,北部是米倉山和大巴山,西部是龍門山、邛崍山、大雪山,南部是大涼山,東部是大婁山、武陵山、巫山,真正是四面險塞。
一為金牛道,即眾所周知的“劍門蜀道”。巍峨劍門,扼守入蜀咽喉,雄踞川陜要道,且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guān)相傳戰(zhàn)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無路進(jìn)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要想得四川,必下劍門關(guān)”。可是劍門關(guān)可以說是“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三國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就是在這里以三萬人馬擋住了鐘會的十萬大軍。曠日持久,相持不下。李白有詩云“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說的就是劍門之險。
二是陰平道。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歷代除了當(dāng)?shù)剞r(nóng)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zhàn)爭需要才用此道。陰平道上最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其嶺北西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
三是米倉道,是因為它要翻越米倉山而得名,米倉道比陰平道更糟糕——“馬幫走不完米倉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彎彎。踏溪水跳石磴,上天梯過云棧,搖晃晃的是二架子,懸吊吊的是心尖尖。難、難、難,路難行,行路難……”這首傳唱上千年的民歌就是米倉道的真實寫照。要走這種路,行軍打仗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朱興明在兵進(jìn)四川的時候,遇到了巨大的阻礙。最主要的阻礙,就是道路崎嶇難行。
而張獻(xiàn)忠很聰明,在入川的必經(jīng)之路上,都布置了重兵。
十二團(tuán)營試探著進(jìn)宮了幾次,皆無功而返。有一次劍門關(guān)外,還差點中了敵人的圈套。后來,朱興明才知道,鎮(zhèn)守劍門關(guān)的,竟然是張獻(xiàn)忠的麾下猛將李定國。
張獻(xiàn)忠死后李定國歸順南明政權(quán),永歷六年初,李定國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靖州,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占領(lǐng)桂林,隨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
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shè)伏將清軍團(tuán)團(tuán)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zhàn)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斗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流寇,手下還是有許多可用之才的。李自成這樣,張獻(xiàn)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