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也唯有大明王朝,如今才是自己的救命稻草。問題是,現(xiàn)在國內(nèi)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內(nèi)亂。
“國王陛下,國王陛下,大事不好了。江原道那邊的百姓,殺了咱們派去征糧的官兵,造、造反了!”
正在王宮和朝臣議事,聽到下面官員來報這個噩耗,朝鮮國王李倧嚇得整個人都不好了。他猛地從王座上站起來,怔怔的看著殿外:“反了,終究還是反了!
這其實在情理之中,面對官府的橫征暴斂。百姓們實在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
這一點,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朝鮮境內(nèi)再這樣逼迫下去,就不只是一個江原道了。到時候,各地百姓都會紛紛揭竿而起。
“報!報陛下,平安道的百姓燒了縣衙,搶走了糧倉里的糧食。”
“報,陛下,忠清道那邊聚集了數(shù)千流民,他們搶劫糧草,分發(fā)給了百姓。官兵們、官兵們被打的節(jié)節(jié)敗退。有的官兵更是臨陣倒戈,紛紛加入了他們的隊伍。陛下,咱們、咱們不能再這么逼迫百姓了。”
面對著各地的亂象,朝鮮國王李倧也是無力回天。不征糧,面對的將是多爾袞的鐵騎。到時候滿清大軍一來,燒殺搶掠寸草不生。
征集糧食,百姓們的日子過不下去。就逼的他們,不得不造反。擺在李倧面前的,橫豎兩條路都是絕路。
淚水,不自禁的從這個朝鮮國君的臉上流了下來。突然,他分開攙扶著自己的宮人,往一旁大殿的柱子上撞了上去。
“陛下!”
這一下炸了鍋了,原本還想躍躍欲試,想炒成一鍋粥的官員。一看這架勢,紛紛上前拉住。
“陛下萬萬不可自尋短見啊!”
“陛下,臣等無能,陛下萬不可糊涂哇!
李倧一臉的生無可戀:“朕對不起列祖列宗,朕對不起子民百姓,讓朕去死吧,朕,實在是羞愧無地啊,嗚嗚嗚~!”
王宮一片大亂,一個朝鮮的國王。竟然想著,撞柱子自殺?可見,朝鮮王朝真的沒救了。
是么,李倧當(dāng)然不會蠢到真去撞柱子。他要的,就是輿論的效果。
王八蛋才不想活呢,李倧想做的,只不過是轉(zhuǎn)移視線。讓國內(nèi)的百姓們覺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滿清逼的。
不是朕的錯,朕從來沒有想過強(qiáng)加征糧。朕也沒有想過,逼迫你們這些百姓把家里所有的存糧都交出來。
這些,都是滿清干的,是滿清的攝政王。逼著咱們朝鮮百姓納貢,交不上糧食,就派兵來攻打。
朝鮮軍隊的戰(zhàn)斗力向來都很差,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只會求援外國。比如說,萬歷年間面對日本的入侵,無奈求助大明出兵。
既然軍隊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李倧也很清楚。這些被逼造反的百姓們,一旦惹急了眼,很可能就會連他這個皇帝也一同推翻。
現(xiàn)在正是轉(zhuǎn)移視線的最好時機(jī),讓這些各地造反的流民知道。不是朕的錯,都是滿清的原因。
緊接著,再下一道圣旨。赦免各地那些造反的百姓,這樣那些造反的百姓們就會把矛頭對向滿清。搞不好,會主動被朝廷詔安。
緊接著,李倧就可以借著這些流民的力量,去對付滿清的鐵騎。等他們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這種事,在歷史上可都是發(fā)生過的。當(dāng)然不是他朝鮮,而是在漢人王朝。
仰慕漢文化的李倧不可能不知道,天朝上國的漢人,在北宋時期不就有個草寇宋江么。
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個個英雄好漢。朝廷打不過他們,于是使出了詔安的計謀。然后,利用宋江等人的力量,去對付方臘起義。
最后雙方打得兩敗俱傷,宋江平定了方臘。朝廷再來個兔死狗烹,弄死了宋江。
歷史就是最好的一面鏡子,李倧就學(xué)會了。先認(rèn)錯,把輿論導(dǎo)向滿清。然后,伺機(jī)詔安這些造反的百姓,再利用他們對付滿清。
一舉多得的事,怎么能錯過。自己唯一做的,不過是把腦袋假裝往柱子上一撞而已。這對他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
雖說是撞柱子有損于國王的臉面,管他呢。只要能夠守住朝鮮,守住祖宗留下來的基業(yè),就足夠了。
那些各地的造反百姓也都知道,不打敗滿清他們一樣活不下去。雖然他們不喜歡朝鮮這個可悲的王朝,可是他們也只能無奈和朝廷合作,共同對付滿清。
有用么,沒有用。
滿清的鐵騎,在冷兵器的交戰(zhàn)中,真的可以算得上是所向無敵。這一點,朱興明也不得不承認(rèn)。
如果雙方人數(shù)對等情況下,用冷兵器大明絕不是他們的對手,能與之抗衡的,也唯有虎賁軍而已。
可是虎賁軍僅有三千之眾,滿清鐵騎可是十幾萬。舉朝鮮全國之力,也萬萬不是滿清的對手。
面對朝鮮的反抗,多爾袞只是微微一笑。他輕蔑的冷笑一聲:“螳臂當(dāng)車,不自量力。”
不止是朝鮮崇尚于漢文化,就算是滿清也一樣崇尚儒家文化。黃臺吉在位之時,就對漢文化極為尊崇。多爾袞也是一樣,所以他說出了螳臂當(dāng)車的話來。
黃臺吉癡迷于漢文化,據(jù)說最喜歡看的就是三國。正是他使用三國時期的反間計,利用崇禎皇帝多疑的性格,讓崇禎除掉了袁崇煥。
其實這么說純屬往黃臺吉臉上貼金,崇禎皇帝也沒有這么蠢。殺袁崇煥,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jié)果。
“讓鰲拜去吧,帶一萬人。”多爾袞撂下這一句話。
然后,鰲拜站了出來,囂張的說道:“回攝政王,末將只需五千足矣!
多爾袞回頭,有些訝異的看著他,隨即輕笑一聲:“好,就給你五千!
其實,多爾袞對于鰲拜未必算得上是信任。他只是覺得,小小的朝鮮竟然膽大包天敢與大清作對,派個人去教訓(xùn)一下就老實了。
不狠狠的打一頓,朝鮮怕是不知道大清的厲害。為此,就讓鰲拜帶一萬人去教訓(xùn)教訓(xùn)。
可鰲拜覺得,區(qū)區(qū)五千人足矣。于是,鰲拜出征了。
很殘酷,不是對于滿清的殘酷,是對于朝鮮。
面對鰲拜的五千鐵騎,朝鮮毫無還手之力。
鰲拜還是很能打的,這些滿清騎兵,似乎又找到了當(dāng)年無敵的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