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話,是老公安用幾十年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總結出的金玉良言。趙承平再次鄭重地記下:“盯梢輪換,人機結合”。
會議的氣氛,徹底熱烈了起來。
負責審訊的女同事提出,對于李沉這類高智商、反偵察能力強的嫌疑人,初期的審訊策略,可以更側重于疲勞戰(zhàn)和心理施壓,而不是急于讓他開口,避免過早暴露我方的底牌。
負責技術偵查的同事建議,應該建立一個內部的“專家人才庫”,將像方太良這樣的專業(yè)人士信息進行歸檔,以便在未來的案件中,能夠第一時間找到最合適的“外腦”支援。
……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沒有指責,沒有抱怨,只有最真誠、最深刻的反思和建議。每一個看似微小的細節(jié),背后,都是他們在這次案件中,親身經(jīng)歷過的困境和挑戰(zhàn)。
趙承平的筆記本,很快就記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他看著眼前這些朝氣蓬勃、閃閃發(fā)光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自豪感。這,就是他的團隊。一個懂得在勝利后,第一時間低頭尋找自身不足的團隊。一個懂得將傷疤,變成最耀眼勛章的團隊。
擁有這樣的團隊,何愁利劍不出鞘,何懼妖魔不現(xiàn)形?
第二幕:辦公桌前的“告別”——一場與過去的和解
散會后,天色已近黃昏。
同事們陸續(xù)下班,辦公室里漸漸安靜下來。趙承平?jīng)]有急著離開,他給自己泡了一杯濃茶,然后,開始整理那張仿佛經(jīng)歷了一場戰(zhàn)爭的辦公桌。
這,是他的一個習慣。每辦完一個大案,他都會用這種方式,為這段緊張的歲月,畫上一個鄭重的句號。
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整理,更是一場精神上的“歸檔”和“清零”。
他先從那一摞摞堆積如山的案卷材料開始。
其中,有大量的、在偵查過程中被證偽的線索,有對無數(shù)個外圍人員的調查筆錄,還有那些記錄著他們一次次走入死胡同、又一次次柳暗花明的會議紀要……這些材料,在當時,耗費了他們無數(shù)的心血。但此刻,它們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
他將這些文件,一沓一沓地,送入了碎紙機。
伴隨著“嗡嗡”的聲響,那些曾經(jīng)讓他們焦慮、讓他們困惑、讓他們徹夜不眠的文字,化作了毫無意義的紙屑。這個過程,對他而言,是一種釋放。他是在告別那些無用的信息,告別那段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探索過程,將自己的大腦內存,清理出來,留給下一個未知的挑戰(zhàn)。
接著,他拿起了另一部分需要永久歸檔的文件。
這里面,有李沉親筆簽名的審訊筆錄,有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工程質量報告,有銀行流水和審計報告的核心證據(jù)復印件……每一份文件,都薄薄的,卻又重如千鈞。
他拿起那份最終版的結案報告,三十七頁紙,此刻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和溫度。他能感覺到,每一個字背后,都站著一個不眠不休的身影;每一個標點,都凝結著整個團隊的智慧與汗水。
他小心翼翼地,將這些文件分門別類,裝入牛皮紙檔案袋,然后在封面上,用黑色的簽字筆,工工整整地寫上案件的名稱、編號和歸檔日期。
當他寫下最后一筆,將檔案袋封存好的那一刻,他感覺自己,也與這個案件,完成了最后的和解與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