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當他以一個“執(zhí)筆者”的身份,隔著電腦屏幕,重新審視這一切時,那些曾經滾燙、尖銳、甚至帶著血腥味的情緒,都已經被時間的海水,沖刷、冷卻、打磨,最終沉淀為一種異常冷靜的、理性的思考。
他寫得很慢,像一位嚴謹的制圖師,在繪制一幅無比精密的航圖。他不僅僅是記錄“發(fā)生了什么”,更是在深度剖析“為什么會發(fā)生”。
他詳細地復盤了調查過程中的每一個關鍵節(jié)點,分析了每一次決策的得失。他毫不避諱地指出了初期調查方向的偏差,也坦誠地記錄了取證過程中遇到的制度性障礙。
他寫了整整一個下午。窗外的天色,從明亮的淺藍,漸漸過渡到溫暖的橙黃,最終被沉靜的墨藍所取代。辦公室里的人,已經走得差不多了。只有他鍵盤的敲擊聲,像沉穩(wěn)的心跳,在安靜的空氣里,一下,一下,清晰而堅定。
在報告的最后一部分,他沒有再過多地著墨于案件的偵破細節(jié)。他用了一個全新的章節(jié)標題——“關于建立長效預警與監(jiān)管機制的幾點思考”。
在這里,他將自己在新崗位上幾個月的實踐與思考,與寺廟案的慘痛教訓,徹底融會貫通。他用極其理性的語言,條分縷析地闡述了加強制度建設、堵塞監(jiān)管漏洞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他甚至具體地提出,應該建立跨部門的“重大項目風險數據庫”,對所有供應商進行背景審查和信用評級,并引入第三方獨立審計,實現“過程全透明、監(jiān)督無死角”。
這,才是這場戰(zhàn)爭,最有價值的戰(zhàn)利品。
當他敲下最后一個句號時,下班的鈴聲,準時響起。
他長長地、長長地,呼出了一口氣。那口氣,仿佛帶走了他積壓在胸腔里、屬于過去一年的、最后的一絲沉重。
他點擊“保存”,然后“發(fā)送”。
郵件發(fā)送成功的那一刻,他知道,那艘名為“寺廟案”的戰(zhàn)艦,連同它所有的榮光、傷痕與記憶,已經被他親手,徹底地、永久地,封存進了歷史的檔案庫。
而他,將以一個全新的身份,駕駛一艘全新的船,駛向新一年的、更重要的航程。
元旦三天假期,趙承平給自己按下了“暫停鍵”。
他沒有像往常一樣,利用假期去拜訪朋友,或是去郊外散心。他選擇了一種最簡單、也最純粹的方式,與自己獨處。
家,成了他的避風港,也成了他的道場。
假期的第一天,他進行了一場徹底的、儀式感極強的“大掃除”。他搬開沙發(fā)和柜子,將那些積攢了一年的、被遺忘在角落里的灰塵,一一清掃干凈。他擦拭每一扇窗戶,直到玻璃變得像不存在一樣,能清晰地看見窗外冬日里湛藍的天空。
他把所有的床單、被套、窗簾,都扔進洗衣機。當他把那些散發(fā)著陽光和洗衣液清香的布草,重新鋪在床上、掛在窗前時,他感覺整個房間,連同他自己的呼吸,都變得輕盈了起來。
這個過程,對他而言,遠不止是簡單的體力勞動。
他仿佛是在清洗自己的內心。掃去的,是過去一年里,積攢在心靈角落的疲憊與焦慮;擦亮的,是自己看待世界的、蒙塵已久的初心;洗凈的,是那些在無數個不眠之夜里,浸透了汗水與不安的夢境。
他還花了半天時間,侍弄陽臺上的那幾盆花。他給吊蘭修剪了枯黃的葉子,給君子蘭換上了更肥沃的土壤,又用濕潤的軟布,輕輕擦拭著每一片綠蘿的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