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可能想不到,兩千年后的今天還能再保他的主公一次》
【諸葛亮可能想不到,兩千年后的今天還能再保他的主公一次!
【當(dāng)年四川政府打算修路,根據(jù)規(guī)劃,路線要占用昭烈廟,因為涉及到歷史遺跡,也有不少人提出反對!
【 但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就在一群人在會議室中討論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有人說了一句,可是武侯祠還在昭烈廟呢】
【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最后拍板決定繞過昭烈廟!
【如今巴蜀地區(qū),經(jīng)?吹睫r(nóng)村老人白巾裹頭,為丞相戴孝!
【武侯甚至把諸葛這個姓氏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外面別人叫你小王小李時,你只當(dāng)是在叫你名字!
【但是當(dāng)別人叫你小諸葛時,那這是別人對你極高的稱贊與肯定!
【就算你給自己取名為諸葛蠢驢,別人也會認為你是大智若愚,當(dāng)別人看到諸葛這個姓氏時,他的聰明,仿佛都有了合理性!
大秦。
“諸葛亮。”
“朕記得是之前那個被評為十分的后人!
“謀士……”
嬴政記得很清楚。
因為此前評價那些漢朝的人物的時候,這位后世的‘丞相’獲取的分數(shù)是最高的。
“蜀漢丞相,不過……他究竟做了什么?”
“來人,去將那份《出師表》的記錄拿來!
嬴政起了些許興趣,原本他只是看看,沒往心里去。
大漢。
“諸葛……蠢驢?”
劉邦聽著這個名字,不禁嘴角一抽。
對于諸葛亮的影響力,也算是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哎,乃公這個叫劉備的后人,竟然有這么一位這么被后人尊敬的臣子。”
“真是羨煞旁人啊……”
話雖如此說,但是劉邦滿心滿眼卻都是滿意。
大漢不能永存他十分理解,并不覺得有什么。
但是……
天幕講起大宋,說的多是些徽欽高這三位神仙。
提及明朝,則是內(nèi)斗、黨爭、藩王、福祿宴。
雖然如今還沒有多說幾句關(guān)于清朝的事,但劉邦感覺,多半和那些割地賠款少不了搭邊。
至于魏晉,一個名聲臭的可怕,一個則短命。
而他前面的大秦,更是只有十幾年光景。
到目前為止,僅從天幕的態(tài)度上來看,也就那未知的唐朝或許能夠與他的大漢比一比。
這豈能不讓劉邦高興呢。
后代爭氣,就是倍有面子啊!
“可惜……可惜啊……”
“要是這天幕也能多穿越幾個朝代多好,給那些個其他朝代的皇帝看看!
“就好了……”
“特別是……給始皇帝看看,看看乃公的這些個子孫,還有他那乖乖的小兒子。”
“哈哈哈哈哈哈~”
劉備不如諸葛亮出名也不算什么,后人既然對諸葛亮評價極高,對劉備估計也差不到哪里去。
事實也是如此,此前給出的9.1分,劉邦覺得就很不錯。
這人老了啊,就喜歡兩件事。
一是憶當(dāng)年勇。
二是炫耀兒孫。
東漢末年。
關(guān)羽、張飛二人看向諸葛亮的目光都不禁充斥著羨慕崇敬。
那一篇《出師表》一出,他們就已經(jīng)知曉諸葛亮究竟做過什么事了。
大清。
洪承疇一臉羨慕的看著再一次登上天幕的諸葛亮。
雖然這次是天幕第一次專門提及他,但是天幕已經(jīng)一次又一次的,通過其他方式。
或是評分、或是穿越成趙構(gòu)的劉備讀《出師表》,或是杜甫的詩句。
總是能夠提到諸葛亮。
足以見得諸葛亮偉光正的形象已經(jīng)深深的烙印在了后人的心中。
“若是我洪承疇,能在后世有諸葛丞相十分之一的名聲,也不枉此生來世間一趟!
“只可惜……”
他并不傻。
從天幕上看出了后人似乎對于大清多有怨言。
大清的名聲尚且不好。
皇帝因為得過天花被稱為‘康麻子’。
后世多有‘割地賠款’之舉,又被漢民奪走了江山。
可想而知,他的名聲在后世也不會好到哪去。
他這么努力的幫助大清平定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目的不就是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嗎。
入關(guān)后,自有大儒為我辯經(jīng)!
可是就連這種小小的愿望,都不能滿足他。
“這大清也太廢物了點!”
“干了什么事啊讓后人這么討厭?就沒有什么值的稱頌的嗎?”
感覺自己滿盤皆輸?shù)暮槌挟犚粫r間連大清都恨上了。
你大清這么招人厭,害得我洪承疇的名聲都會受到影響。
特別是這些個如秦良玉、孫傳庭,甚至是李定國等人都能上天幕,天幕都能稱贊一番。
天幕居然對他提都不提,可見區(qū)別對待。
“罷了罷了……”
“身后的萬世名,怕是無力爭取了,至少在大清尚在的這兩百年,我洪承疇,也算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差于諸葛亮了……”
“能享兩百年香火了……”
太遙遠的事情,既然強求不來,那就享受當(dāng)下。
畢竟……他當(dāng)初不就是為了能夠活命才投降的嗎?
如若不然,或許此前天幕播放的明末英雄里,會有他的一席之地吧?
大宋。
趙構(gòu)心中此刻五味雜陳。
一說起諸葛亮,他就想起前段時間。
那個穿越文學(xué)。
劉備穿越趙構(gòu)。
讓他有一種吃了蒼蠅的感覺。
后人是懂怎么惡心人的。
他下意識的將目光看向岳飛。
像是從岳飛的眼眸中看出了他的想法,趙構(gòu)連忙道:
“諸葛丞相如此聰慧之人,六出祁山尚且無功而返。”
“我大宋即便要出兵北伐,也要慎之又慎啊……”
【三國時期,蜀漢滅亡于263年,諸葛亮多次北伐,未看到長安的風(fēng)景,這是他一生的遺憾!
【2017年,成都西安高鐵通車后,為了紀念諸葛丞相,特意把高鐵價格改成了263元】
【還有成都最繁華的地區(qū)被命名為武侯區(qū),曹魏有曹魏的風(fēng)骨,蜀漢也有蜀漢的浪漫】
【中國通史共一百多章,三國占了三章,而武侯一人獨占一章。】
【因為劉備的墓葬也在武侯祠,所以漢代帝王劉備,是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墓!
【武侯憑一己之力拉高了諸葛這個姓氏的地位】
【司馬懿憑借一家之力拉低了司馬這個姓氏的地位】
東漢末年。
曹操聽得一臉懵。
“這劉備是和諸葛亮合祀的嗎?”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能叫武侯祠才對啊……”
諸葛亮畢竟是臣子,臣子和君主合祀,怎么能將祭祀的地方稱之為武侯祠呢?
應(yīng)該稱為【昭烈廟】才對吧?
“后世,沒有皇帝!
“想來也不會在意這些君君臣臣,諸葛亮更受到后人崇敬吧?”
一旁的曹仁說著自己的看法,曹操沉默了。
“子孝說的不錯……”
“是孤以己度人了。”
大唐。
“噗!
一口水差點沒噴出來,聽著這話屬實讓李世民有點兒繃不住。
這將諸葛亮捧的那么高,還有什么諸葛蠢驢都大智若愚的說法也就罷了。
還不忘拉踩一下司馬懿。
“飾忠于已詐之心,延安于將危之命……”
“這樣的人無論何時都不會受到待見啊……”
李世民對司馬家也是多有瞧不起。
不過,礙于他本身也是造反登基,所以對于國家、皇帝的態(tài)度則是……
皇帝昏庸無道,臣民們活不下去可以造反。
而皇帝圣明,臣子們自然要恪守本分,安心治國。
所以,李世民有在盡心盡力的做一位好皇帝。
晉朝。
司馬炎沉默了一陣。
他沒想到,這天幕明明基本上不會提及他大晉,他大晉卻總是在莫名其妙的地方躺槍。
“這群后人就不能說點好的!
“高祖皇帝政治、軍略絲毫不遜色于這諸葛亮,最后違背洛水之誓也不過是為了穩(wěn)定天下局勢,讓天下快速安定,百姓也好安居樂業(yè)!
“這是舍小義成大義,有什么錯!”
憤怒過后,司馬炎也沒有什么辦法。
“來人,于洛陽城外建設(shè)高祖廟宇,朕也要讓世人祭拜!”
管不了后世,還管不了他大晉嗎,既然有諸葛亮廟,那也得有司馬懿廟!
不甘落后的司馬炎打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每年安排人去祭拜高祖皇帝,宣傳高祖皇帝的豐功偉績就是了。
【昭烈廟本來是紀念劉備的,但是一千多年來,大多數(shù)人去往那里,基本都是去了對面的武侯祠,劉備這邊門可羅雀!
【直到明朝朱元璋的兒子朱椿來蜀王,認為諸葛亮的廟宇香火興盛,過于突出,于君君臣臣的禮制不合,所以下令廢掉成都大大小小的武侯祠,只在昭烈廟內(nèi)增加一個祭祀諸葛亮的祠,以順君臣之道!
【這就成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第一個君臣和祀的廟,就這樣過了快七百年了!
【如今,四川人民都叫那個地方作武侯祠,沒人叫昭烈廟!
【論知名度,劉備還是比不上諸葛亮!
大明。
洪武時期。
“嗯,老十一就是懂事!”
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
后世如何評價不重要,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兒子們都能夠恪守本分,做好他們大哥的好弟弟!國家的好藩王!
后世對諸葛亮看的更高是后世的事情,君臣之道對于他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蜀王朱椿此刻正無奈的坐在自己蜀王府院中,悠悠的嘆了口氣。
“想不到天幕還能提及孤一次,雖然是以這種方式……”
“罷了,拆都拆了……”
已經(jīng)將武侯祠搬進了昭烈廟的朱椿嘆了口氣,沒想到做的這么一件事,還能讓后世記載專門討論。
他不禁心里犯嘀咕。
“孤是藩王,爹是皇帝,大哥是太子,可不得表表忠心,以正君臣之道嘛!
老爹為啥喜歡他這個老十一,可不就是他懂事討人喜歡。
至于非說諸葛亮和劉備誰在后世的地位高,那和他有什么關(guān)系,都一千多年前的人了。
“還好還好,這些后人沒有因為這件事罵我!
沒有在天幕上看到罵自己的彈幕,朱椿松了口氣,要是因為這件事被后人罵,那可真是無妄之災(zāi)。
【諸葛丞相有很多種選擇,他偏偏選了最難的那一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用人力向天爭一線生機!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東漢末年。
劉備與諸葛亮相對而坐,看著天幕。
劉備手中,還握著那份《出師表》的臨摹本。
是當(dāng)初天幕讓他‘穿越’到大宋時候,屬下刀筆吏記錄下來的。
雖尚未經(jīng)歷未來天幕所言的許多事,但僅僅只是像聽故事一般聽取了這些事,也足以讓君臣二人之間的默契和感情更甚。
劉備的眼中閃爍著淚光,“孔明啊,在后人眼中,你的智慧與忠誠為之傳頌,便是利國利民的大事都要因你的武侯祠而改道,可見后人對你多么尊敬憧憬,孤何德何能能賴你這般輔佐啊……”
諸葛亮晃了晃羽扇,眸中淡然,仿佛天幕所講述的這一切都與他無關(guān)。
“輔佐明君,匡扶漢室,是臣之所愿!
“后世如何評價,亮不能預(yù)料!
“只是,最終依舊功敗垂成,亮……有負主公重托,不值得后人如此贊頌!
諸葛亮也未曾料到,他在后世居然還有這般的影響力。
大秦。
嬴政看的感慨。
“原來后人都喜歡這樣的人物!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曉哪一位君主能夠有此殊榮!
嬴政是看的羨慕了。
大秦恐怕難以萬年。
但是身后卻有萬世之名啊。
這位蜀漢的丞相,所做的一切值得尊敬,后人的評價標準,到底在很多地方還是與他們有些相似的。
“李斯啊……”
“不知曉后世會如何評價你這位我大秦相國呢?”
“以朕之見,李卿比得上這諸葛亮!
一旁李斯連忙拱手。
“陛下過譽了。”
“后世如此贊頌之人,臣萬不敢與之相比!
“不過,臣倒是以為,陛下之功績,于君王而言,倒是足以與諸葛亮相提并論,倘若諸葛亮是陛下的臣子,定然不會出在后世名聲蓋過陛下的事件發(fā)生,那蜀王朱椿也不必做遷移武侯祠這種無意義的事了。”
諸葛亮這樣一位被評價為十分的人物。
而且在后世還比他的君主劉備的評價和名聲更加響亮。
幾乎是一瞬間,李斯就不愿意被這樣評價,哪怕這種話是嬴政說的。
但是這種事情萬一在君主的心底留下一根刺,可不是什么好事。
正如那蜀王朱椿一樣,看不慣諸葛亮在劉備之上,將其廟宇全都拆掉遷到昭烈祠。
人都死了一千多年了,尚且如此在意,更何況還活著的呢?
大宋。
岳飛看的熱血沸騰,又為諸葛亮北伐不利而感到惋惜。
“陛下,臣雖不才,但愿以血肉之軀,誓死捍衛(wèi)大宋疆土,愿效仿武侯,出師北伐,復(fù)我大宋舊土,以昭先祖英靈!
雖說是被趙構(gòu)如此對待,甚至在天幕所言的‘歷史’上,被殘忍殺害,但是出獄之后的岳飛,依舊將這一切都當(dāng)做沒有發(fā)生,忠誠于皇帝國家。
趙構(gòu):“……”
大唐。
李世民眉開眼笑,至于后世……
諸葛亮地位甚至在劉備之上,這種事情他也管不了,自然也就當(dāng)做沒看見罷了。
“丞相雖居臣子之位,而機務(wù)明達,可為萬世之師表。”
“后人敬仰崇拜,也是正常的……”
拋開后人對其重視程度超過劉備不談,單說諸葛亮本人,這可真是一個完美的臣子模板。
有時候李世民也不禁羨慕劉備,能得到如此大才的輔佐。
當(dāng)然……他羨慕的可不止是劉備。
“天下英雄如此之多,可卻不能皆入朕的朝堂!
無論秦漢宋明,看過這么多能人異士的李世民,更想做的是大人的選擇——全都要!
大明。
“可惜我大明臣子,不能像武侯那樣,忠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也并沒有在意。
畢竟后人給其的殊榮,諸葛亮自身也決定不了什么,哪怕是僭越超過了他的君主,也不是諸葛亮的本意,與他無關(guān)。
“若我大明臣子有一半有武侯的忠心與能力,那小崇禎又豈會為難到那種地步!
“……”
越看越覺得難受,也怨不得,后人如此贊頌諸葛亮,而他大明的那些士紳和東林黨們,在后世臭名昭著了。
大清。
雍正年間。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見到后世的諸葛亮名聲絲毫不減,甚至更甚,康熙帝的十七子愛新覺羅·允禮感嘆一聲。
從小聽著三國演義長大的他,對于諸葛亮的崇拜不亞于后人。
更兼自身書法出眾,一時興起。
在眼前將這首杜甫的詩句寫下。
“名垂宇宙”
“待得空閑之時,去一趟武侯祠,便題個這樣的匾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