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罪己詔的內(nèi)容有伏筆,希望大家認真看不要跳過】
……
時,大唐洪武七年,年末。
忽然一道詔書傳檄天下,引動各方勢力紛紛震驚。
罪己詔!
竟然是來自于云朝太上皇的罪己詔。
“朕,云趙退位之皇,曾承天景命,曾廣有四海,然則一生碌碌無為,治國治政皆都庸庸,享榮華而貪安逸,受供養(yǎng)而輕子民。 ”
“在位三十余載,民間苦不聊生!
“邊疆駐守將士,兵餉糧餉不足!
“然,將士無怨無悔,浴血奮戰(zhàn)戍邊,為保中原國土不失,捐軀沙場慷慨赴死!
“八年之前,國戰(zhàn)當(dāng)頭,有云朝邊軍之折家,種家,全族死戰(zhàn)不退,竟致滿門滅絕,朕卻如縮頭烏龜,躲入山中自稱養(yǎng)老,明明心中有愧,始終不愿低頭!
“今日,得逢天賜機緣,朕之喜愛重外孫,于風(fēng)雪酷寒之中解救一女一童,問詢方知,乃忠良之后也。”
“噫吁嚱,上蒼尚且開恩,留赤血英烈之苗裔不絕人世,朕曾為人世之皇,豈能礙于顏面而不肯羞愧?”
“既此,下罪己詔,昭告天下,告諭臣民……”
“云朝之滅,罪不在邊軍,朕躬身自省,皆我趙氏之罪也!
“一則輕慢邊軍之備,不修城墻,糧草空餉,軍械采辦貪腐成風(fēng),將士忍饑挨餓空手作戰(zhàn)!
“二則用人用臣未察,遠忠良,親奸佞,使忠勇之臣不能盡用,使口舌佞臣放肆朝堂!
“三則懈怠政務(wù)貪圖安逸,內(nèi)有黎民百姓之疾苦,外有異族虎視眈眈之威脅,朕卻優(yōu)柔寡斷,不思扶持邊軍!
“亡國之禍,罪在失德,朕之失德,戕害百姓!
“朕此罪己詔,乃責(zé)無旁貸爾,兩大邊軍為國殊死,全族英烈于沙場搏殺,死后尸骨竟無收斂,雖忠良卻不得馬革裹尸!
“朕羞愧,朕罪己!”
然則朕已垂垂老矣,且已退位無力彌補過錯!”
“因于此,求助當(dāng)代中原天子正朔!
“中原當(dāng)代之天子正朔,已然欣然允諾朕之求助,是故,朕布告天下,咸使聞之,當(dāng)做如下彌補……”
“其一,大唐之天子,代朕追封臣,折家,種家,頒布表彰功績之書,立為昭烈英武之家!
“其二,朕以云朝趙氏太上皇之身,做決斷,取趙氏祖輩積攢寶庫一座,九千萬貫,資助倆大昭烈邊軍家族之遺孤苗裔。幫其重建折家軍,種家軍……”
“兵馬數(shù)量,各二十萬,如財力不夠,朕將繼續(xù)再取寶庫資助之!
“其三,大唐為朕之晚輩,已然承諾,代朕受過…… ”
“從即日起,唐帝宣誓,必宵衣旰食,必清平吏治,嚴防貪腐,整飭惡官。”
“從即日起,唐帝立誓,必秣馬厲兵,必滅絕西夏,報中原之世仇,復(fù)中原之故土!
“一切罪孽,罪在朕身!
“今日罪己之詔,告諭天下子民,朕雖垂垂老矣退位,有大唐天子代為彌補!
“吾輩天子,中原正朔,當(dāng)時時躬省,當(dāng)日日自律。以報將士之忠,以慰英烈之死!
“愿,上蒼垂簾,不可苦我華夏子民,諸般罪孽盡加吾身……”
“朕,今日罪己,終于無愧于心,終于有言面對列祖列宗,吾雖未能守住趙氏天下,但吾已有勇氣面對天下指責(zé)!
“大唐天子繼承趙氏之正朔,當(dāng)不辜負四海蒼生之厚望也。”
“罪己如上,趙氏末代皇,叩拜天下,求乞?qū)捤 !?br>……
一封罪己詔,天下皆震驚。
自古以來頒布罪己詔的皇帝有很多,但是退位的太上皇總共也沒幾個,即便頒布,大概率也不會被人重視。
然而,老爺子這一道罪己詔不同。
威力很大!
太嚇人了!
關(guān)鍵不在于向天下人認錯,而在于認錯的同時采取的補救措施,好家伙啊,又拿出一座寶庫,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大唐又獲得九千萬貫巨資。
這才幾天時間啊……
就在前兩天,大唐皇帝剛剛通告天下,吹噓他兒子在夢中受到神仙寵愛,因此贈了一座寶庫用于幫助大唐接受災(zāi)民。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云朝太上皇給的,哪怕傻子也不會犯蠢,真的認為楊一笑兒子是從夢中獲得資助。
這筆錢還沒開始花,云朝太上皇竟然再次出手……
一道罪己詔,告諭天下人,不但承認趙氏皇族的錯,而且追認兩大邊軍的英烈,最主要的是,這位老爺子又拿出一座寶庫,要幫兩大邊軍的后人重現(xiàn)輝煌,要幫兩家的苗裔重建大軍。
并且這位老爺子說的很清楚,如果錢不夠那么他就繼續(xù)往外掏。
臥槽啊!
這才是最嚇人的。
折家軍,種家軍,還有駐守草原邊境的雁門軍,這是當(dāng)初云朝共有三大邊軍。
無論哪一支都很能打,無論哪一支都是悍不畏死的鐵血精英。
要知道那時候的兵餉根本不足啊,邊軍將士們幾乎是餓著肚子在戍邊,不但餓肚子,而且軍械被貪腐,士卒們拿著破破爛爛的武器,已經(jīng)可以在邊疆打退異族。
想象一下就能知道,缺餉缺械尚且勇猛,如果這些不再缺乏,重建之后將會何等駭人。
折家軍,要重建二十萬,種家軍,也要重建二十萬,最主要的是,當(dāng)初的雁門軍早就已經(jīng)屬于大唐。
這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曾經(jīng)云朝的三大邊軍全都納入大唐的麾下。
……
無論各方勢力如何膽寒,大家都知道這個事情已經(jīng)注定,云朝太上皇發(fā)布罪己詔,當(dāng)年的折家和種家必然重現(xiàn)輝煌。
哪怕只剩下一個苗裔活著,但這個苗裔身后有巨大的靠山。
九千萬貫巨資如果只用于養(yǎng)兵,至少能讓四十萬兵馬支撐五年,這五年時間里,無論兵餉糧草還是軍械全都沒有任何擔(dān)憂。
嚇人!
太嚇人了!
四十萬大軍,想想就讓人頭皮發(fā)麻,要知道這可不是大唐的固有兵馬,而是從無到有被云朝太上皇資助起來的新軍。
哪怕需要組建的時間,哪怕組建之后需要上陣磨煉,但是,終有一天會成為強大的戰(zhàn)力。
大唐原有二十六萬兵馬……
此次西伐之中戰(zhàn)死了五六萬。
然而由于大唐皇帝的早有準備,去年就派出幾個國舅在山東道預(yù)先征兵,因此戰(zhàn)損之后立馬補足,如今大唐的兵馬依舊還是二十六萬。
如果只是這二十六萬,各方勢力的心里還不算太驚憂。
關(guān)鍵是前陣子的時候,南邊的南昆突然發(fā)出昭告,言稱是愿意借兵給大唐用于西伐,三十萬大軍已經(jīng)開拔奔赴西夏戰(zhàn)場。
即便這是借兵,但也可看作大唐短期之內(nèi)的力量……
古代大軍調(diào)動根本瞞不住人,因此這股大軍的情況很快被探查清楚,赫然竟有五千鐵騎,外加高達五萬的鐵甲步卒。
剩余二十五萬士卒雖然沒有配甲,但卻全都是氣色紅潤的精壯漢子,一看就能知道,全是滿餉不缺吃喝才養(yǎng)出來的兵。
故而,南昆借給大唐這三十萬都是精兵。
同一時間里,駐扎大唐涇縣長達八年的云朝御林軍也發(fā)出通告,他們感激大唐皇帝多年照顧,因此也愿意借兵幫大唐在國戰(zhàn)期間出力。
又是五千鐵騎,外加五萬鐵甲步卒。
嚇人,太嚇人了!
大唐原有二十六萬兵馬,南昆借出三十余萬奔赴西夏,涇縣的云朝御林軍則是前往西北去替換雅雅部作戰(zhàn)。
這三方兵力加起來,已經(jīng)高達六十二萬。
全是精兵,沒有空餉,云朝時代的兵馬都是冗兵,但大唐的兵馬全都是精銳。
這六十二萬的數(shù)字,已經(jīng)讓各方膽寒,哪怕是號稱天下最強的金國,這陣子也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在擔(dān)心。
然而誰能想到,一道罪己詔又增添了新的威壓。
云朝那位老爺子,因認錯而彌補,要資助折家和種家苗裔,重建曾經(jīng)的兩大邊軍。
這意味,大唐再增加四十萬大軍……
突破百萬,突破百萬啊,手握百萬大軍的大唐皇帝楊一笑,擁有了想打誰就去打誰的力量。
就算金國狼族能夠重新聚集舉國之兵,但也無法再做到當(dāng)初對中原的威懾和恐嚇,原因很簡單,擁有百萬大軍的大唐已經(jīng)無所畏懼。
如果狼族敢玩陰的,大唐能夠同時兩線作戰(zhàn),既打西夏,也攻金國。
……
時,大唐洪武八年,初春。
舊歷春節(jié)剛過,天氣仍然酷寒,天下各方的目光,再一次被大唐吸引。
皇帝楊一笑,歸鄉(xiāng)祭祖已經(jīng)結(jié)束,竟然不肯歸回燕京坐鎮(zhèn),竟然再一次宣布御駕親征。
寒風(fēng)獵獵,旌旗招展,各方談資斥候不敢接近,只能在沿途的山頭遠遠眺望,很快傳出消息,這次大唐皇帝攜帶著新的兵馬。
除了歸來之時護衛(wèi)的兩萬精銳,其余全是剛剛募集的新兵新卒,衣裳是新的,軍械是新的,就連行軍伙夫背著的大鍋,一眼看去也能看出全都是新的。
在探子的眺望目光中,只見大唐皇帝楊一笑騎馬而行,處于大軍中央根本不需要乘車,因為沒有刺客能沖破防線。
有那目力極佳的探子,隱隱約約能看的更清晰一些,他們依稀看到,大唐皇帝身邊跟隨著幾個孩童。
似乎有兩個孩子的相貌有點狼族特點,很快被人猜到那倆孩子是大唐皇妃雅雅的兒子。
又見一個騎馬少年,臉蛋兒流露著文靜和忐忑,探子們多方回憶之后,猜測那是皇妃王幼娘的兒子,顯然是因為性格怯懦,所以被帶出來鍛煉。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小女孩騎馬,女孩身后跟隨一隊親兵,竟然打出了獨自的一桿大旗。
折!
那桿大旗上的一個‘折’字,讓探子們立馬猜到女孩的身份。
又見一個男孩,同樣騎馬跟著,偶爾還輕咳幾聲,似乎身體有些毛病。
那男孩也帶著一隊親兵,也獨自豎著一桿大旗。
“種!”
這意味著,這男孩是種家軍的苗裔。
曾經(jīng)的云朝折家軍和種家軍,真的開始重建了。
并且折家的主帥是個女孩,大唐皇帝竟然允許女孩領(lǐng)兵?
看那親切寵溺的架勢,似乎在用心的培養(yǎng)……
……
【第二更送上,今天8000多字兩個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