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天的時間,麾下的親兵就已然趕了回來,向濮英稟報好消息。
那就是,大友氏的居城的確有戒備,但并不森嚴,應(yīng)該不清楚咱們這一支大明天軍悄然出現(xiàn)在此。
所以他們的軍隊,特別是那幫子手中拿著竹槍,連件薄皮甲、竹片甲都沒有的那些農(nóng)兵,此刻都駐扎在城外。
而居城之內(nèi),則只留下了那些精銳士卒還有武士在里邊駐守。
不過就那點人,捏巴在一起,也就是一千左右的樣子,倘若是在野戰(zhàn),火槍騎精銳,只消一個齊射下去,怕是都能少掉三分之一。
當然,即使是攻城戰(zhàn),就那大友氏的黃泥摻稻草筑起來的所謂城墻,還有那薄得跟大明的那些高門大戶人家的宅門類似的城門。
怕是火炮都不需要動用,只需要幾枚手雷下去,鐵定能四分五裂。
聽到了親兵所稟報的消息,濮英臉上終于輕松了不少。
“好好好,看來,這一趟曹公委派的重任,咱們怕是這一兩日便可辦成,奪其居城,誅滅大友氏,就在眼前!
看到濮英與那些火槍騎兵的將校們一個兩個如此輕松。一旁的那位許總旗看得眼皮亂翻,有心想要提醒幾句,可終究自知人輕言微,還是算球。
這支火槍騎兵精銳在此地登陸之后,并未第一時間出發(fā),而是在這片林中,好好地休整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拂曉,這才在濮英的親自率領(lǐng)之下,悄然地離開這登陸點往那大友氏居城的方向摸了過去。
。。。
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大友氏時急的都快上火了,可問題是想要攻破這阻攔著自己去路的關(guān)隘,又只能耐下性子,等著那些農(nóng)兵們伐竹木造梯子。
當然,麾下的那些精銳足輕以及武士們,自然有特權(quán),繼續(xù)待在大營養(yǎng)精蓄銳,等待著大戰(zhàn)的來臨。
一整夜,那些農(nóng)民們在頭領(lǐng)們的催促下,只能玩命地制作著那些攻城用的梯子。
直到第二天拂曉,終于整出了近千具攻城用的短梯。
因為那關(guān)隘城墻實在不高,正是因為如此,只需要能夠搭到墻頭的短梯就足夠讓這些將士們趕緊沖上城墻與敵交戰(zhàn)。
所以,梯子千具便已足夠,反倒是那些用來抵御弓箭的竹木打造的盾牌,著實弄出來了不少。
因為在沖向那關(guān)隘跟前的那片空地十分平緩,而且也沒有什么樹木遮蔽。
偏偏自己麾下的兵馬中,也就那萬余足輕、武士,能夠用上鎧甲護具。其余的農(nóng)兵,也就給個頭盔已經(jīng)很不錯了。
但是一旦開始攻城,明軍的弓箭,必然會成為催命符,所以此刻,多制作一些盾牌,讓那些攻城的農(nóng)民們,也能夠多一些保命的可能性。
隨著天色漸亮,所有的攻城器械以及各種抵御弓箭的防御物件都已然準備得差不多之后。
大友氏時,與一干大名、豪族,此刻已然分列成五個龐大的軍陣。
而這,才僅僅只是十萬大軍中的一半而已,就已經(jīng)將這關(guān)隘外面的這片平原,擠得滿滿當當如山如海。
看到如此龐大的軍勢,大友氏時的老臉都激動得發(fā)紅,畢竟作為一位地方守護,能夠有機會指揮這樣的大軍,也不知道是幾輩子才修來的福氣。
等到自己攻破了這座關(guān)隘之后,揮師直指長崎之時,天下必定會傳揚自己這位北九州守護之名。
“好了,告訴麻生君,讓他開始進攻!我希望能夠在太陽升到最高處的時候,看到我們的勇士,攻破了那道關(guān)隘!
“嗨依!”伴著一聲很有力的回答,一名背著號旗的親兵就飛奔而去。
麻生秀宜,此刻正坐在小馬扎上,雙手擺在大腿上,努力讓自己那一米四五的身高顯得足夠有氣度與威嚴。
昨天夜里軍議,讓自己首攻,說實話,麻生秀宜是很不情愿的。
可問題是,那幫子大名、豪族一個二個都不是什么好東西,聽了那大友氏時點了自己的將后,全都表示贊同。
因為自己這位北九州之虎,一定可以大破明國一萬精銳守軍。
八嘎!老子的麾下,不過五千軍勢,結(jié)果居然還想老子大破明國一萬守軍。
可問題是,原本被稱為北九州之貍的他,饒是腦子里邊有無數(shù)算計,面對著城墻,能算計個雞兒。
他現(xiàn)如今所能寄望的就是,自己麾下那八百精銳、武士這老底子能夠保住,至于那四千多的農(nóng)兵,就拿來死給那幫子大名豪族看看。
不是我麻生秀宜不努力,而是明國軍隊太強大。
由著軍隊被打殘,如此一來,你們還好意思繼續(xù)折騰我嗎?
就在此刻,大友氏時的傳令兵已然來到了陣前,向那麻生秀宜下達了進攻的軍令。
麻生秀宜只能面無表情地點了點頭,然后手指的扇子,朝著正前方一指,下達了命令。
之后,就是整整一千名農(nóng)兵,開始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扛著竹梯,舉著盾牌,開始緩緩前進。
而在他們的后方,則是數(shù)百名弓箭手,遠遠地綴在后邊,仿佛生怕離那一千農(nóng)兵挨太近了,就會沾染上他們的晦氣一般。
主要是誰都很清楚,雖然總大將發(fā)了豪言壯語,那在這些常年作戰(zhàn)的老司機跟前,那就只是吹牛逼,用來激勵那些農(nóng)兵士氣的。
他們就是炮灰,用來消耗那些明國軍隊的箭矢、兵器,體力、精力的炮灰而已。
等到兩三萬的炮灰那么反復(fù)地填過去,等到那些明國軍隊疲憊不堪之后,就會突然給他們上強度,那才是真正的攻城機會。
這就是戰(zhàn)爭,殘酷而又冷血無比的戰(zhàn)爭,視人命如草芥的戰(zhàn)爭。
耿炳文看著那支已經(jīng)擺好了陣型,緩緩朝著這邊前進的扶桑賊軍,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
“老徐,這一仗,你來這里照看著,你,還有你……”
隨著耿炳文的軍令下達之后,城頭上的明軍,已然少了近半。
全都退到了距離城墻不遠處的那軍營之中,開始休息。攻城戰(zhàn)自然不是一窩蜂,而是相互心智與毅力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