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同樣是提堂座號,也有高下之分。
各縣案首坐第一第二排,其余人再按名次往后排。
崔知州當(dāng)日特意點了沈逾白坐第一排正中間,也就是與他的案桌相對的位置。
也因著這一舉動,讓沈逾白入了某些人的眼。
崔知州雙手背在身后,踱步到沈逾白考桌前。
沈逾白立即起身,對崔知州行了學(xué)生禮。
“你在縣試燉羊肉燉魚湯,又想在府試上做什么吃食?”
眾多考生齊齊用驚詫的目光看向沈逾白。
果真如同知大人所言,沈逾白被知州大人所看重,竟連他在縣試考場的所作所為都探聽清楚了。
經(jīng)過陳序攀咬之事,沈逾白的大名在一眾考生中傳遍了。
便是有人不認得他,落座時也看到了名字,如今也俱都認得沈逾白了。
下一刻,眾人心中又生出荒謬之感。
考場上燉羊肉燉魚湯?
誰上考場不是全力以赴,哪里還能為了口腹之欲大動干戈。
如此饞嘴之人究竟是怎么得的案首?
淮安縣的考生俱是憤憤不平地看向沈逾白。
他們那幾日既要絞盡腦汁答題,還要任由陣陣飄香折磨,此間如何難熬不經(jīng)歷的人極難懂。
好幾人考完便立刻去買了羊肉之類回家,可家人全然做不出那等香味。
那些日子便是夢中都好似能聞到香味,如今好不容易將饞蟲壓下,竟又要忍受沈逾白做飯了。
沈逾白答道:“學(xué)生此次只帶了燕窩,并未帶旁的!
崔知州雙眼不自覺瞪大了些。
他也不過吃些餡餅,沈逾白竟吃上了燕窩!
其他考生更是驚得差點掉了下巴。
同為貧寒子弟,為何他們只能嚼干糧,人家能吃燕窩?
是他們不配貧寒一詞還是沈逾白對貧寒一詞有誤解?
還只帶了燕窩,人言否?
崔知州不辨喜怒:“家境倒是殷實。”
沈逾白不卑不亢:“學(xué)生體弱,娘舅怕學(xué)生熬不住府試,便給了銀錢與稀罕之物,讓學(xué)生能滋補一番!
眾考生聞言心酸不已。
怎的他們就沒這等有錢的舅舅。
便是有些家境殷實的,也是心中悲憤,莫說娘舅,便是親娘也沒想過要如此幫他們滋補!
崔知州本該就此打住,卻還是繼續(xù)問:“你二舅做何營生?”
“二舅有門燒毛琉璃的手藝,毛琉璃能透光,又能阻擋風(fēng)雨,比窗紙強上不少,如今我們淮安縣的鄉(xiāng)紳老爺們都漸漸換上毛琉璃,我二舅也靠著手藝掙了個溫飽!
眾人更是無語。
都給你買燕窩了還只是混個溫飽?
不過毛琉璃究竟是何物,怎的沒聽過。
崔知州也好奇,卻不愿再問。
并非他怕沈逾白再說出何等氣人之語,而是考試開場在即,不好過多與考生接觸。
回到案桌前坐下。
立刻有人端了杯熱茶上來,崔明啟端起,輕輕啜一口。
再放下時,目光掃視眾考生,俱都端端正正坐著,他頗為滿意,直到掃到最前排中間位置的沈逾白時,氣極反笑。
這沈逾白正拿著成人巴掌大的燕盞放進陶鍋中,往里頭加水。
弄完這些,他又往爐子里塞炭,好似對他的注視完全無察覺。
雖只是粗略掃了一眼,卻也知道這是極品。
難不成癆病吃燕窩能補好?
崔知州沉吟起來。
只是這么極品的燕盞,他以往都沒見過,也不知沈逾白如何得到。
沈逾白將炭火點燃后,便坐下閉目養(yǎng)神。
隨著云主板敲擊三下,府試正式開始。
縣試考五場,府試是考三場,均是由主考官批卷。
也因主考官個人喜好不同,若才學(xué)可上可下之人便格外靠運氣。
若自己文風(fēng)被主考官所喜,那就是取,若不喜,也就出圈了。
第一場為正場,也是最受重視的一場。
若能通過第一場,便能參加院試,后續(xù)兩場就可不參加。
因此當(dāng)題目出現(xiàn)時,眾人紛紛探頭察看。
與縣試相同的是,第一天必考一道四書題一首試帖詩。不同之處在于,從府詩開始,要考五經(jīng)。
第一道題必是四書題。
衙役們舉著寫了題目的提走到沈逾白面前,沈逾白心道果然后,穩(wěn)定心緒將題目抄下。
沈知行看到題目時,卻是驚得張大嘴巴。
沈逾白在府考前三日給他們出過!
當(dāng)日他與秀清寫完后還給逾白批改過,今日竟遇上了,那他豈不是可以直接將當(dāng)日寫的文章默寫下來?
沈知行轉(zhuǎn)而大喜,再看向沈逾白,就見沈逾白正端坐著,毫筆放在桌上,該是在閉目養(yǎng)神。
沈知行喜滋滋收回視線,將題目抄在紙上:知者樂水。
這篇題目出自《論語·雍也》,全文為: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意思是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沈逾白靜思片刻后,并未用之前寫過的文章,上次他用的逆破,此次便用正破。
提筆寫下破題:圣人詳知仁之辨,即其德之著者言之也。
第二道題必從《孝經(jīng)》與《性理》中出一道,只要言之有物即可。
決定本場考試結(jié)果的,還是看“知者樂水”這一題答得是否好。
待題目都抄寫完,沈逾白便放下筆,閉目打腹稿。
兩刻鐘后,沈逾白再次睜開眼,磨墨,提筆,文章便在筆下生成。
承題:夫山水之情,動靜之體,樂壽之征,皆其著者也,而知仁愈見矣,可不辯哉!
起講:若曰,吾觀天下有真得于中者,未有不形于外者……
崔知州本不想盯著沈逾白,可他那表現(xiàn)實在顯眼,從提筆便是一氣呵成,全然沒有阻塞。
寫完后檢查一遍,又對排句進行調(diào)整,再謄寫到呈文紙上,一道題就完成了。
崔知州下意識看了天色,此刻離考試還是還不到半個時辰。
他突的有些氣惱。
此乃今日重中之重的大題,怎能如此草率!
知州大人心聲如何,沈逾白并不知曉,他已然開始做第二題。
此次題目寫得更快。
好在沈逾白并未再寫第三題,而是將考桌收拾一番,端出燉好的燕窩,用調(diào)羹舀著一勺吃起來。
蘇姑娘買的燕盞口感屬實好,竟讓人舍不得咽下。
沈逾白心中感慨,越發(fā)細致地品嘗起來,讓他左右考生偷偷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