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字寧宇,陜西榆林人,十歲從軍,四十二歲逝世,前后在軍中凡三十二年之久,可謂長歷戎行。他本人相貌英俊、身材奇?zhèn),以寬厚溫和著稱,每次臨陣必披堅執(zhí)銳、勇不可當。十七歲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張獻忠手下第二號大將!統(tǒng)帥20000精兵追隨張獻忠進入四川湖北,一度射殺明軍上將張令。二十一歲(崇禎十四年)的時候,奉命奇襲襄陽,擒獲明朝親藩襄王。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稱制,定國受封安西將軍,位僅次于孫可望,是大西政權(quán)的第三號人物。時年不過二十四歲。
定國少年英武,軍中稱之為“萬人敵”和“小尉遲”,張獻忠戰(zhàn)死后,定國隨孫可望轉(zhuǎn)戰(zhàn)滇、黔,建立了以昆明為中心的著名的“四將軍”政權(quán),定國稱安西王。特別是定國忍辱負重、尊重孫可望的國主地位,為鞏固云南基地立下汗馬功勞,他率兵歷時三個月擒獲作亂滇省的沙定州,使得滇省大安。也因此有了資本可以和滿清、南明進行周旋。
定國最早提出聯(lián)明抗清,并且主張進占巴蜀、飲馬長江。然而,孫可望利欲熏心,只為個人打算,他對于定國功高明顯十分嫉妒,曾經(jīng)借口他事責打定國,定國以大局為重,沒有和他計較,此后,孫可望公開叫價要求南明方面封他為秦王,定國深不以為然。西元1649年,定國親率部隊,一鼓蕩平貴州,使滇省、黔省聯(lián)成一片。聲威大震!
明永歷六年,清軍南下,定國請纓抗戰(zhàn),率軍出全州,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奸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五月,大敗清軍,僅用兩夜下武岡、克寶慶,勢如破竹。六月,奪取全州,七月初一,和清定南王孔有德決戰(zhàn),定國列象陣,孔有德力戰(zhàn)不支,敗退,七月初四,定國兵圍桂林,四大漢奸降王之首的定南王孔有德自殺身亡?子械伦詮暮胶w順滿清,從山海關一路殺到廣西,其間多次大敗明軍,南明著名督師何騰蛟即死于他手,沒想到,如今竟被年僅三十的后生李定國逼得無路可走,有德死前表示要兒子將來千萬不要從軍、從政。
九月,定國兵發(fā)湖南,取衡州、進攻長沙,出兵七個月、拓地三千里,滿清震動不已,特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統(tǒng)兵近十萬,來救湖南,十一月二十四日,雙方?jīng)Q戰(zhàn)衡州城北,定國佯裝敗退,尼堪中計,窮追不舍,最后,竟然被亂刀砍死!尼堪是努爾哈赤的孫子,廣略貝勒褚英的兒子,是滿清的理政三王之一。
李定國收復桂、湘。前后敗敵數(shù)十萬人,縱橫數(shù)省。桂林、衡州兩次大捷,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栗戰(zhàn)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
至此,定國已經(jīng)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使李定國將軍真正成為了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這是自從明朝萬歷年間以來,明清作戰(zhàn)清軍的最大損失!
黃宗羲稱:此為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李定國的勝利引起了秦王孫可望的嫉妒,孫可望假意邀請李定國商議國事,企圖加害李定國,李定國識破了他的詭計,只好帶兵離開湖南,返回云南。孫可望想提高自己的威望,在湖南攻打清軍,結(jié)果大敗。
孫可望野心勃勃,想逼迫永歷帝退位。他知道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除掉李定國,于是親自率領十四萬大軍進攻云南。但是,他的將領們非常痛恨他的分裂活動,雙方交戰(zhàn)時,都站在了李定國一邊,孫可望的大軍也隨之瓦解。孫可望灰溜溜地逃回貴陽,卻遭到留守士兵的反對。走投無路之下,孫可望逃到長沙,向清軍投降。
由于孫可望的叛亂,大西軍和明軍的力量受到嚴重削弱。公元1658年,清軍在投降將領吳三桂、洪承疇的帶領下,分三路進攻云南、貴州。李定國分三路,都戰(zhàn)敗而返,只得退回昆明。永歷帝和他的幾個親信官員慌忙逃往緬甸。
永歷帝逃往緬甸后,李定國繼續(xù)在云南邊境集結(jié)人馬與清軍作戰(zhàn),準備收復失地。他先后十三次派人去接永歷帝,永歷帝都不敢回來。
1661年12月,吳三桂率領10萬清兵進入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歷帝,將其帶回昆明。永歷帝一到昆明,就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至此,最后一個南明政權(quán)徹底覆滅。
李定國聞訊,命人為永歷帝發(fā)喪,全軍將士穿白衣,李定國披發(fā)徒跣,號誦搶地,雙目血淚,其后悲憤成疾,重病不起。
李定國與大清帝國苦苦抗爭了十幾年,但他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臨終前,他對兒子和將士們說:“寧死荒外,勿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