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告臣民:朕踐祚以來,雖未臻國富民殷,然夙夜勤政,無愧天地祖宗。今之退位,非憚于責,實為天下蒼生計!望爾等體朕苦心,順天應人,共赴和平之路。
朕退位之后,凡燕朝山川城邑、軍民庶務,悉歸大乾接管。望我臣民,以國是為重,勿啟釁端,毋懷怨望,戮力同心,共謀康衢。朕雖釋重負,然心念故國,情系黎庶,惟愿我燕朝子民,永享昇平,咸得其所。
此詔頒行天下,咸使聞知。望我臣民,銘記朕言,順天應命,共襄和平盛舉。朕身雖遠廟堂,心猶祈祝蒼生。
欽此! ——燕朝順德皇帝錢元昭(御筆親書)”
這份承載著國祚終結與萬民生計的詔書,在燭火搖曳、光影凝重的太極殿內,由順德皇帝錢元昭親自宣讀。他面容沉毅,聲如金玉相擊,字字鏗鏘,卻又句句蘊藏著難以言喻的悲愴,在空曠大殿中久久回蕩,令人心悸神搖。
詔音甫落,殿中諸將,盡皆面如死灰。這些曾追隨順德帝縱橫疆場、立下汗馬功勞的赳赳武夫,此刻卻似被無形的重山壓垮。他們或頹然垂首,或緊攥拳頭,指節(jié)發(fā)白,眼中迸射著不甘與無力交織的火焰,昔日叱咤風云的英氣蕩然無存。
文臣之列,更似遭了嚴霜,一派萎靡。這些曾以錦繡文章、經緯之才襄贊朝政的謀士,面對傾覆之局,亦感回天乏術。他們或捻須長嘆,或搖頭閉目,眼底滿是哀戚與絕望,那指點江山的睿智從容,早已消散無蹤。
太極殿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唯有順德帝宣讀詔書的聲音仿佛還在梁間縈繞,又仿佛已化為千斤重擔,沉沉地壓在每一位臣子的心頭。他們明白,這不僅僅是一紙退位詔書,它宣告了一個王朝的終結,一個時代的落幕。
錢元昭清晰地念出最后一個字,一股難以言喻的輕松感驟然涌遍全身。千斤重擔卸下,仿佛掙脫了無形的枷鎖,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與自由籠罩了他。
“陛下……”顧炎的聲音低沉而沙啞,“臣已遣使密聯江北宇文恪。彼回復,三日后將抵玉龍江,囑臣等備舟船迎候!
“若孟北鳴尚在……唉……”錢元昭長嘆一聲,眼中滿是深深的惋惜:“顧閣老,孟北鳴是您的得意門生,何以執(zhí)意歸返海州,不愿歸順大乾?”
顧炎聞言,身形微晃,仿佛瞬間蒼老了十歲,白發(fā)愈顯刺目。他深深嘆息,語氣中交織著無奈與一種奇異的釋然:“哎……人各有志,不可強求。臣雖曾為其師長,引其入門,然人生歧路,終須自擇。其抉擇,臣……痛心疾首,然亦唯有……尊重二字! 話至此處,他眼中閃過一絲難以名狀的復雜情緒。
錢元昭亦感蕭索,喃喃道:“是啊,人各有志……只是……”
建州守備王孝武此刻心如亂麻,一片混沌。他一生忠耿,效死大燕,追隨先帝,擁戴太子,力抗黎王僭越。豈料風云突變,順德帝竟驟然宣告退位歸降!這急轉直下的局勢,將他拋入了深深的茫然與掙扎。
一面是浸入骨髓的對大燕的忠誠誓言,恨不能如鄭閣老般血戰(zhàn)至最后一息,守護這片山河寸土不讓;另一面,是對眼前這位宣布退位的皇帝的效忠之責——追隨他歸降乾朝。何去何從?那份對大燕銘心刻骨的忠義,此刻重逾千鈞。
相比之下,唐鵬的心境卻與錢元昭有幾分相通。雖對國運式微不勝唏噓,但卸下重負后,心底竟泛起一絲釋然的期盼與隱秘的興奮。他即將能與小樂同殿為臣,并肩馳騁,念及此處,一股難以抑制的歡欣便悄然涌動,如久旱逢甘霖,滋潤著他枯寂的心田。
“陛下,臣有急報!崩钏辞裆刳吳,雙手高奉一份文書:“黎王錢雍隆已于錢江府悍然登基,僭號‘崇德皇帝’,此乃其昭告天下之偽詔!”
錢元昭接過展開,只見蠅頭小楷精工細作:?偽帝錢雍隆即位崇德偽詔:?朕,錢雍隆,謹承祖宗鴻烈,胸懷光復之志,于錢江府踐祚登極,建元崇德。自朕御極,誓擔再造大燕之重責,告慰列祖之靈,撫安兆民之心。值此國祚傾危、存亡絕續(xù)之秋,偽帝錢元昭,昏聵無能,賣國求榮,引寇入室,致我百年基業(yè),盡喪其手!此獠叛國背祖,人神共憤,天地不容!朕乃天命所歸,應天順人,誓斬此逆賊,以正綱常! 朕知天下忠義之士,咸懷報國之忱,當共舉義旗。凡捐資助力者,無論貴賤,裂土封侯,共享富貴!復國之路,荊棘載途,然朕志如鐵石,誓與諸君,同舟共濟,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祈天地神明,佑我大燕,庇我黎庶,同臻盛世!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覽畢偽詔,錢元昭眉峰緊鎖,目光如淵,沉吟片刻,方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穩(wěn)定:“黎王此舉,意在網羅人心,聚攏殘部,以圖復國。然其倉促稱帝,恐更觸乾廷之忌,令局勢愈發(fā)詭譎難測。我等需慎之又慎,步步為營,以防不測風云!
他目光轉向王孝武,下令道:“王將軍,朕命你即刻率部進駐建州南部,整飭防務,嚴防宵小趁亂作祟,禍亂地方。” 隨即,他目光掃過殿中群臣,聲音陡然提高,清晰無比:“然有幾句話,朕須當眾言明: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愿隨朕歸順大乾者,朕心甚慰;若心念故國,不甘屈膝者,亦可自行離去,朕絕不阻攔,亦無怨懟!
“陛下啊……”太極殿內,群臣悲聲四起,伏地痛哭。
錢元昭靜靜地端坐于龍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平靜。他緩緩起身,走下丹墀,立于群臣之前,聲音堅定有力,響徹大殿:“朕深知,爾等皆深愛腳下這片故土,甘愿為之赴湯蹈火。然朕亦要爾等知曉,真正的忠義赤誠,非僅固守一方疆土,更在于守護這疆土之上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朕今日選擇歸順,正是為了讓我大燕子民免受刀兵之禍,得享太平安寧。朕相信,萬民定能體諒朕此一片苦心。去留之間,爾等……但憑本心抉擇吧。退朝!”
……